病案分享:IV期非小细胞肺癌的靶向治疗

IV 期非小细胞肺癌,或许没您想的那么“可怕”

提到晚期肺癌,很多患者谈之色变,觉得没什么希望了。其实,随着科学的发展,当今晚期肺癌的治疗技术发展日新月异,靶向、免疫、抗血管生成、化疗等多种手段百花齐放。

如何与晚期肺癌和谐共处?能否通过综合使用不同治疗手段,达到最大的益处,争取更多的时间,等到接受更多新疗法的机会?

答案是肯定的。本篇就让我们通过周先生的故事,来了解一下晚期非小细胞肺癌 (NSCLC) 治疗的锦囊妙计之一:靶向治疗。

初遇——温柔的靶向药物

2013 年冬天,周先生因为总是干咳,在当地医院拍胸片,发现右肺部有一个约 5 厘米的肿块。他来到广东省肺癌研究所,接受了 PET-CT 检查,发现肿瘤已经转移到胸椎和肝,诊断为晚期肺癌。

在主诊医生的建议下,周先生接受了肺穿刺活检,取了肿瘤组织进行病理检查,发现是腺癌。

肺腺癌是 NSCLC 的一种常见类型,多见于不吸烟的患者。确诊肺腺癌后,主诊医生建议对肿瘤组织进行基因检测,来判断 EGFR、ALK、ROS1 等基因是否存在变异。因为这些基因的变异与肺癌的发生密切相关,被称为肺癌的“驱动基因”,抑制这些驱动基因就可以治疗肺癌,这就是靶向治疗的基本原理。

不吸烟的女性肺腺癌患者是 EGFR 突变的高发人群,一旦发现 EGFR 突变,就是“不幸之中的万幸”。因为与传统化疗相比,针对 EGFR 突变的靶向药物就像现在老人们常吃的降压药一样,效果明显且副作用小,是个典型的温柔妹子呢。

周先生很幸运,EGFR 基因突变呈“阳性”,进而邂逅了这位“温柔妹子”——第一代 EGFR 靶向药物吉非替尼,每天服用 1 片药,在服药后一周,他的干咳明显好转,服药后两个月,复查 CT 显示肿瘤体积缩小了 31%!在服药期间,除了轻微的皮疹,没有其他不舒服,他又重返工作岗位。

日久——靶向之恋也有磕磕绊绊

转眼间,周先生服用吉非替尼已经 22 个月。近来他感到咳嗽加重了,复查时发现肺部肿瘤较以前明显增大。他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再次找到主诊医生,医生评估后,确定他已经对吉非替尼耐药,这也是服用靶向药的患者或早或晚要经历的一个“坎儿”。

医生建议他再做一次肿瘤组织活检,同时抽血做 EGFR 基因变异检测。

为什么要再次穿刺活检?医生告诉周先生:在服用一代 EGFR 靶向药物的患者中,出现耐药后,约 50%~60% 的患者会检测到 T790M 突变,这往往也是导致耐药的原因。简单理解,靶向治疗需要“找准靶心”才会起效,一旦靶心变了,自然会失败。好消息是,我们目前已经有了 EGFR 基因 T790M 突变的“克星”——第三代 EGFR 靶向药物。

还有一些患者的耐药有其他原因,比如 MET 扩增、小细胞转化等,这就需要追本溯源、寻找合适的新药物来应对。

周先生不禁感慨:对于 EGFR 突变阳性的肺癌,使用一代药物的过程就像初恋,但时间久了也可能出问题,这时候不能盲目开始下一场恋爱,而应该先弄明白,什么样的女孩才适合自己。再次取肿瘤活检、做基因检测,就是帮助我们找到合适的药物,才能开始下一场“靶向之恋”。

花明-遇见第三代 EGFR 靶向药物

周先生首先抽血做了 EGFR 突变检测,并没有找到 T790M 突变,但主诊医生说,“这个‘阴性’结果有可能是‘假’的,可能您的肿瘤释放到血液中的 DNA 量低、或是检测方法不够敏感,取肿瘤组织做检测可以得到更可靠的结果。”

遵照医生的意见,周先生再次接受了肺部肿瘤穿刺活检。1 天后的病理结果确认,病理类型仍为腺癌;4 天后的基因检测结果则发现了 EGFR T790M 突变。

当时,医院正在开展第三代 EGFR 靶向药物艾维替尼的临床研究。经过严格的筛选,周先生幸运地加入了这项临床研究。服药 1 周后,“神奇”的疗效再次出现,他的干咳症状明显改善,1 个月后复查,肿瘤缩小了 25%,真是柳暗花明,他又可以安心返回工作岗位了。

未来-信任与信心

时光匆匆,周先生已经治疗了 4 年多,经历了初次确诊的迷茫与焦虑,感受过靶向药物令人惊喜的疗效,也熬过了靶向治疗耐药的磕磕绊绊。但怀着与肺癌长期和谐共处的信念,相信医生,及时抓住机会,通过临床研究开始了第二段靶向之恋。转眼间,他又坚持了一年余。未来再发生耐药怎么办?周先生的这个担忧也是许多病友的担忧。

可以相信的是,靶向药物的研究进展可谓日新月异,很多还没有上市的药物,也通过临床研究“惠及”一部分幸运儿,越来越多的晚期患者有望与靶向治疗谈一场“不散场的恋爱”。

在这场与病魔的赛跑中,在对的时间(及时做耐药基因检测)、对的地方(保持同一医院长期密切随访),遇见对的靶向药物(针对基因变异选择合适药物或加入临床研究),将肺癌控制成“慢性病”将终有一天成为可能。

免责声明:

肿瘤的病情和治疗方案极为复杂,治疗要充分考虑个体化差异,该病例并不能代表“相似患者”的治疗决策。关于您具体的治疗方案,请听取主管医生的专业意见。

共同作者: 广东省人民医院 广东省肺癌研究所 白晓燕医生 张一辰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