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管癌能用靶向药吗?

首先需要说明的是,国内外还没有一种能治疗食管癌的靶向药,被批准用到临床中。

尽管食管癌有很多潜在的治疗靶点,通过靶向药物进行治疗的前景被看好,但由于靶点较为分散,让科学家难以集中火力攻克。

目前,大部分潜在的食管癌靶向药,仍处在临床试验或临床前研究的阶段。要想实实在在用到患者身上,还有一段较长的路要走。

现在来看,仅有针对表皮细胞生长因子受体 (epitheli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 EGFR) 的靶向药(如尼妥珠单抗、吉非替尼等),对部分临床试验参与者有一定疗效。

食管癌的潜在靶向药,主要有两类:

单抗类靶向药

尼妥珠单抗(Nimotuzumab)是一种单抗类的靶向药物,也是我国第一个用于治疗恶性肿瘤的单抗类药物,商品名为“泰欣生”,主要用在 EGFR 表达阳性的中晚期(Ⅲ/Ⅳ 期)鼻咽癌的放疗联合治疗上。

我国进行的一项针对食管癌治疗的临床研究显示,“尼妥珠单抗联合一线化疗”的方案,可取得 51.8% 的应答率;而不适合化疗的患者,若改为“尼妥珠单抗联合放疗”,也能取得 52.4% 的应答率。也就是说,研究中的两种靶向治疗方案,对半数以上的患者是有效的。并且,以上两组研究的疾病控制率都能达到 90% 以上,简单理解就是,九成的患者在治疗后病情都获得一定程度的缓解。

小分子靶向药

EGFR 小分子抑制剂也在食管癌患者中初显疗效,主要是后缀为“替尼”的几种药物。

一项 Ⅲ 期临床研究显示,吉非替尼(Gefitinib)作为二线治疗,用于食管鳞癌患者时,会起到比腺癌更好的疗效。尤其是基因检测发现 EGFR 表达阳性的患者,更适合这种疗法。

来自中国的数据显示,对不可耐受铂类化疗的患者,改用放疗联合吉非替尼后,90% 的患者病情有所改善。

中国的第一个原创小分子靶向药——埃克替尼(Icotinib),用于 EGFR 阳性的食管癌患者的二线治疗,也可取得一定疗效。

目前,这些药物仍在后续临床试验中。同时,一些新型抗 EGFR 药物,如帕尼单抗(Panitumumab)、阿法替尼(afatinib)等,也在开展试验阶段,在正招募合适的食管癌患者。

抗血管生成治疗

抗血管生成治疗是使用血管靶向药物进行的治疗,在未来也有可能用于食管癌的治疗。

血管靶向药主要能改善肿瘤周围的微环境,阻断营养肿瘤的血管的生成。如果把肿瘤比作“侵略军”,那肿瘤周围的微环境就是“粮草”,化疗就是直接打击肿瘤本身,而抗血管生成药可以切断“粮草”供应。两者联合使用,共同打击肿瘤,治疗更有效。

2018 年,美国临床肿瘤学会 (ASCO) 针对国产靶向药物“阿帕替尼” (Apatinib)的相关成果进行了报道。这是一种针对抗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受体 2 (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 2, VEGFR-2) 的血管靶向药。在一项针对食管鳞癌的研究中,阿帕替尼单药或联合放疗作为二线治疗,其应答率和疾病控制率分别为 34.1% 和 77.3%,中位无疾病进展期和生存期分别为 3.87 月和 5.93 月;而且,不良反应是可以控制的。

另一项回顾性研究发现,针对食管鳞癌,阿帕替尼单药作为二线治疗,可获得 24.2% 的应答率和 74.2% 的疾病控制率;但有 59.7% 的患者伴随一定程度的不良反应。

目前,已有多个临床试验将阿帕替尼纳入二线治疗的研究中。

综合来看,上述靶向药物对食管癌患者的治疗效果普遍还是不错的,前景可期,但仍需进一步筛选能够从中受益的人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