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分乳腺癌患者在初次就诊时即已转移,还有 15%~20% 的乳腺癌在术后发生远处脏器的转移,最常见的转移部位是肺、骨、肝和脑,一旦发生转移,便意味着不可治愈,治疗目的应以缓解症状、提高生活质量和延长患者生存期为主。
目录
肺转移
首先发生肺转移的乳腺癌,结局明显优于首先出现肝转移和脑转移者。据统计,肺转移患者的生存期可达 29 个月。
表现
多数肺转移并无明显症状,而是在乳腺癌术后随访时通过影像学检查发现。少数患者可有咳嗽、血痰、胸痛、发热和呼吸困难等表现。
诊断
肺转移的诊断主要依靠胸部 CT、薄层 CT、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PET-CT)等影像学检查,但有时要与肺癌和肺部良性病变相鉴别。穿刺病理活检是诊断肺转移的金标准,而且活检能够获得转移灶的具体病理类型和免疫组化指标,对指导治疗有很大帮助。
治疗
- 手术治疗。关于乳腺癌肺转移的手术治疗,尚没有明确的指南和规范。通常对于符合以下条件者,医生可能会考虑手术治疗:
- 原发肿瘤已得到比较彻底的治疗或控制,局部无复发,全身其他脏器没有转移;
- 肺转移灶为单发,或者多发的转移灶比较局限,位于一个肺叶或一侧肺内;
- 患者的全身情况、心肺功能良好。
- 放疗。乳腺癌肺转移对放疗相对敏感,当肺内病灶较少或病灶位置比较集中且没有其他脏器转移时,为了缓解气道或食道受压迫所造成的疼痛、呼吸困难、进食困难等症状,医生可能会考虑放疗。
- 全身治疗。由于晚期乳腺癌的治疗目的是延长生存期、提高生活质量,所以医生一般会选择毒副作用较小的治疗方案。对于激素受体阳性者可行内分泌治疗,对于激素受体阴性、激素受体阳性但对内分泌治疗耐药和有症状但无法手术的内脏转移患者,可行化疗,对于人类表皮生长因子受体 2(HER-2)阳性者,也会考虑抗 HER-2 的靶向治疗(耐药者除外)。
肝转移
肝脏是仅次于肺、骨的第三位乳腺癌远处转移部位。与其他部位转移相比,肝转移的生存期短,文献报道的平均生存期为 9 个月,1 年生存率仅为 23.4%。
表现
与肺转移相同,大部分乳腺癌肝转移患者在初期并无症状,而是通过影像学检查发现。后期可有肝区不适、疼痛、恶心、呕吐、食欲不振、黄疸、发热、肝脏肿大等表现。
诊断
肝转移的诊断主要依靠肝脏超声、CT、磁共振成像(MRI)检查。其中超声最简便易行、价格便宜,多用于肝转移初筛。对于乳腺癌肝转移,除病理活检外,MRI 是最有诊断价值的影像学检查。
治疗
- 手术治疗。对于满足以下条件的乳腺癌肝转移患者,医生通常会考虑手术治疗:
- 原发肿瘤已得到比较彻底的治疗或控制,局部无复发,全身其他脏器无转移;
- 肝脏转移灶为孤立结节或局限在一个肝叶中;
- 患者全身情况、心肺功能良好。
- 全身化疗。乳腺癌肝转移的疗效较其他转移灶疗效差,且生存期相对短。
- 肝动脉灌注化疗。目前应用广泛,有文献报道其反应率是 41.7%,1 年生存率为 46.8%。该治疗的优点是可以在肝脏局部获得较高的药物浓度,对全身的毒性较低,因此优于全身化疗。并且,患者可以长期、间断性地通过与体内相连的化疗药盒进行化疗。
- 经皮射频消融治疗。主要用于较小的、不位于肝的重要血管出入的肝门区,且远离大的肝内血管的肝转移灶。
- 其他治疗。冷冻治疗、无水酒精注射、放疗、中药等治疗方式也有相关报道,但目前这些方法对乳腺癌肝转移的疗效尚不确定。
脑转移
乳腺癌脑转移的发生率为 10%~15%,且脑转移进展迅速、缺乏有效的治疗方式,结局很差。
表现
脑转移患者最常见的症状为头痛。随着疾病进展,头痛程度加重,持续时间延长。出现颅内压增高者还会伴有恶心、呕吐、嗜睡、视物模糊、晕厥等表现。
诊断
诊断脑转移的影像学方法首选 MRI 增强检查,其次医生会考虑采用增强 CT 和 MRI 平扫。
治疗
对于乳腺癌脑转移,医生会考虑患者的一般情况、病灶部位及颅外病灶控制情况等因素,进行综合评估后制定治疗方案。
目前,手术、立体定向放射外科(SRS,一种特殊的放疗)、全脑放疗(WBRT)是治疗脑转移的首选方法。化疗、靶向治疗、内分泌治疗也可应用。必须强调的是,由于脑和全身血液之间存在着一层屏障(血脑屏障),很多药物无法到达脑部的病灶发挥作用,所以脑转移患者全身治疗的疗效通常并不理想。但有研究显示,全脑放疗可打开血脑屏障,从而提高全身治疗疗效。此外,针对颅内压升高,医生还可能选用激素治疗以缓解症状。
总之,规律、规范的随访是早期发现转移的关键。对于伴有脏器转移的晚期乳腺癌,医生会综合评估患者的一般状态、肿瘤控制情况及转移灶情况等,明确治疗目的,制定个体化的综合治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