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资料显示,甲状腺癌在确诊的肿瘤病人中占1.4%,发病率约为2.39/10万人,死亡率占肿瘤病人死亡的0.2%,据我国上海市的统计资料显示,甲状腺癌的发病率为2.39/10万,并有逐年增加的趋势。可能与医疗保健水平的提高,大规模体检的开展,影像技术的发展如ECT的普遍使用,使得甲状腺肿瘤的检出率提高有关。男女发病之比约为1:2~1:3,可发于各个年龄组,儿童期即可发病,20岁以后发病率增高,高峰为30~45岁,
50岁以后发病率明显降低。
根据肿瘤细胞起源可分为两类。起源于甲状腺滤泡细胞的包括甲状腺乳头状腺癌、甲状腺滤泡状癌和未分化癌。甲状腺乳头状癌和滤泡癌又被称为分化型甲状腺癌(DTC),肿瘤组织中既含有乳头状癌又含有滤泡状癌的成分者为混合癌。另一类起源于滤泡旁细胞(C细胞)为甲状腺髓样癌。131I可以治疗的主要为分化型甲状腺癌(DTC)。DTC主要靠手术治疗,手术后131I去除残存甲状腺组织和未清扫的转移淋巴结,然后甲状腺片替代甲状腺功能,可使DTC免于复发和转移或较晚出现复发和转移,延长患者生存期,提高患者生存质量。
一、治疗原理和意义
DTC手术后残留的甲状腺组织或可能的转移灶具有摄取131I的功能,131I在衰变时释放β射线,其内照射作用可很有效的去除残存甲状腺,其意义在于:消除隐匿在残留甲状腺组织中的微小DTC病灶,降低DTC复发和转移发生的可能性;残留甲状腺组织完全去除后,由于TSH升高,有利于通过测定甲状腺球蛋白(Tg)水平和131I显像早期发现DTC转移灶和进一步用131I治疗DTC转移灶;给予去除剂量131I后进行的全身显像,常可发现诊断剂量131I显像未能显示的DTC病灶,这对制定患者随访和治疗方案有重要意义。131I治疗时,由于人体内所有正常细胞均不吸收131I,不杀伤正常细胞,故病人接受治疗时副作用或不良反应极小。
二、适应症与禁忌症
1、所有DTC患者术后有残留甲状腺组织,其摄131I率大于1%,甲状腺显像甲状腺床有残留甲状腺组织显影者,均应使用131I去除残留甲状腺组织。
2、DTC病人经手术切除原发灶,131I去除残留甲状腺组织以后,复发灶或转移灶不能手术切除,经131I显像显示病灶浓聚131I,一般状况良好的患者。
3、残留甲状腺组织已被完全去除的DTC患者,如其他检查方法(X线检查、B超检查等)未发现体内有DTC病灶,131I显像阴性,但Tg水平升高(等于或大于10μg/L),高度提示体内有较弥漫的微小DTC病灶,是用131I治疗的指征。
4、禁忌症 妊娠和哺乳患者;术后创口未愈合者;WBC在3.0X109/L以下的患者;肝、肾功能严重损害的患者。
三、治疗前的准备:
为了保证DTC细胞充分吸收更多的131I
,治疗前必须严格禁止服(食)用含碘的食物和药物,即使食用少量的海产品或注射用碘酒消毒皮肤都能使患者体内增加非放射性碘的含量,DTC细胞很容易被这些非放射性碘所饱和。“吃饱了”非放射性碘的肿瘤细胞就很少或不再吸收随后给予的131I
,使治疗作用大大降低。因此,治疗前务必非常严格的禁碘摄入,包括炒菜要用无碘盐和无碘酱油而不能食用市场上加碘的精盐和普通酱油。甲状腺片含有大量非放射性碘,故治疗前也要按医嘱规定停服甲状腺片。但普通的鸡鸭牛羊肉、鸡蛋和蔬菜、淡水鱼均不在禁食之列。每次131I治疗前45天,即应严格禁碘摄入,同时停服甲状腺片,改服T3胶囊(每天2次,每次1丸,25ug),共30天,治疗前15天停服T3胶囊。停服T3后有乏力感觉,不需治疗,恢复服药后即可消失。
四、治疗
1、口服131I后病人必需住院隔离观察,每位病人均住单人间隔离,不能外出活动,尽量不要靠近别人或工作人员,以减少照射别人的机会。常规测定血常规、大小便常规、空腹血糖、肝功和肾功检查。作X线胸片、心电图、颈部和腹部B超。查T3、T4、rT3、FT3、FT4、TSH、Tg、TgA、TMA,测定甲状腺摄131I率行,甲状腺SPECT显像。
2、准备服用131I当天到服131I后一周,可给患者口服泼尼松10mg3次/d,减轻由于大量131I浓聚于甲状腺,其辐射作用引起的局部水肿,特别是喉头水肿。服用131I后,宜多饮水,及时排空小便,减少膀胱和全身的照射。嘱病人每天至少排大便一次,减少放射性对肠道的损害。服131I后,嘱病人将VitC片在口中含化,或经常咀嚼口香糖以及其他酸味性食物,促进唾液分泌,预防或减轻辐射对唾液腺的损伤。131I治疗后女性患者一年内、男性患者半年内须避孕。
3、治疗剂量,常规给予131I3.7GBq(100mCi)。如在去除前已发现有功能性转移病灶,则131I剂量可达5.55~7.40GBq(150~200mCi),起到去除残留甲状腺组织的同时治疗转移灶的作用。如术后残留的甲状腺组织过多,或残留甲状腺组织摄131I率较高(大于30%),则可考虑适当减少去除剂量,以减轻服用131I后引起的局部反应。
4、服131I后5~7天行全身显像,这时有可能发现诊断剂量131I显像未发现的DTC转移灶,为进一步随访和治疗方案的制定提供依据。
5、经去除治疗后的患者,应常规给予甲状腺激素。一是起到替代作用,使机体处于正常的代谢状态;另一方面,外源性甲状腺激素可抑制体内的TSH的分泌,进而达到抑制DTC细胞生长的作用。如患者术后残留的甲状腺组织较多,可于服用131I后1周开始给予甲状腺激素;如去除治疗前患者已有明星的甲低症状和体征,则可于服131I后4小时开始给予甲状腺激素。剂量一般为甲状腺片40mg或L-T450μg,3次/d。可根据血清甲状腺激素水平与TSH水平对剂量进行调整,使TSH保持正常水平低限或略低于正常水平,方可起到抑制治疗的作用。
6、放射防护
由于治疗DTC病人互相产生使用131I剂量大,所以放射防护应特别注意。病人一人一间病房,病房内有单独专用的卫生间。病人的衣物被褥应坐作一定的放置衰变处理和单独洗涤。医护人员对病人的观察,特别是服131I后3天内,应有防护设施(如铅屏),而且应尽量事先做好准备,这样可缩短与病人接触的时间。医护人员在注意放射防护的同时,也应注意减少对病人心理上造成的不良影响。患者体内滞留131I量等于或低于1.11GBq(30mCi)就可出院。一般在服131I3天后体内的滞留量就可小于1.11GBq。
7、治疗反应及处理:可根据发生部位分为局部反应和全身反应。绝大多数病人在口服131I后1~2天感乏力、纳差、腹胀、恶心,部分病人可发生呕吐、腹泻和头痛,术后用131I去除残留甲状腺组织的DTC患者,特别是残留的甲状腺组织较多者,常发生颈前区肿胀、疼痛,甚至可累及胸部的上部,一般只需对症处理。由于喉头水肿造成呼吸困难者少见,如果发生可给予泼尼松口服,严重者地塞米松静滴,可迅速缓解。唾液腺也可表现有轻度肿痛,注意口腔卫生,采用促进唾液分泌的方法,可预防或减轻辐射对唾液腺的损害。以上局部的早期的反应,多数1周左右自行缓解消失。弥漫性肺转移的DTC患者,反复用大剂量131I治疗可能会导致放射性肺炎或肺纤维化,所以这类病人每次治疗用131I剂量应控制在患者服131I48小时后体内滞留量小于2.96GBq(80mCi)。骨髓抑制极少见,可观察到白细胞和血小板一过性降低。多数学者认为,131I治疗DTC病人白血病发病率与自然人群发病率相似,但不应频繁地给予大剂量131I治疗。Gasara等对用131I治疗DTC的1064例育龄妇女进行研究,其中有111例治疗后曾有过一次或一次以上怀孕,共出生134名婴儿,均为发现明显异常。Sarkar等对平均接受131I17.4GBq的40例DTC患者进行6~20年追踪观察,发现不孕、流产、早产或基因缺陷等的发生率和一般人无差别。Schlumberger等对1877例育龄女性DTC患者的2133次怀孕进行观察,分析放射性碘治疗对怀孕的影响,接受的131I剂量为1.11~3.7GBq。结果发现,治疗后1年内怀孕有较高的流产率,但早产、死产、低体重或先天异常的发生率与正常人无差异。至于1年内流产率增高是由于甲状腺功能异常所致或是与131I治疗有关,有待进一步研究。
五、疗效评价
1、去除治疗效果评价:当患者血清甲状腺激素水平低于正常,TSH高于正常水平的情况下,甲状腺床摄131I率小于1%,诊断剂量的131I甲状腺显像无甲状腺组织显影,满足这两个条件者为完全去除。否则为去除部完全。
2、随访:一般应在治疗后3~6月随访,对去除效果进行评价。如前一次随访甲状腺去除完全,未发现另外的功能性转移灶,则1年以后随访;1年后仍为阴性,则2年后再随访;2年后随访阴性,以后可每5年随访一次。每次随访应进行常规的体检、X线胸片、血清TT3、TT4、TSH、Tg、TgA测定,甲状腺摄碘率测定和131I全身显像。随访前应停用甲状腺激素4~6周,使TSH升高。
3、重复治疗:如随访发现残留甲状腺去除不完全或发现有功能性转移灶,则用131I进一步治疗。
4、影响疗效的因素:分化型甲癌的不同病例类型和患者的年龄对去除类型无明显影响。而性别、131I剂量、残留甲状腺大小、残留甲状腺摄碘率高低、甲状腺外是否有功能性转移灶等是影响疗效的因素。报道的数据显示,女性患者一次完全去除率为84.2%,男性为65.5%;131I剂量小于3.7GBq(100mCi)完全去除率为63.3%,等于或大于3.7GBq的完全去除率为85.3%;摄131I率小于10%,一次完全去除率为91.7%,11%~30%组为76.8%,大于31%组为51.4%。有功能转移灶患者一次完全去除率仅为26.1%,无功能转移灶者为93.9%。临床中另一常见的影响去除效果的因素为病人由于忌碘不严或由于停用甲状腺激素时间不够,造成残留甲状腺组织的摄131I能力降低。
5、远期疗效评价:131I治疗DTC转移灶的疗效是令人鼓舞的。单纯去除治疗或颈部近处转移经几个疗程的治疗,1/3的患者可以“治愈”,存活20年以上;1/3的病人10年内有复发,可以复治,多数病人能“治愈”。1/3的病人因各种因素使疗效较差。分化型甲状腺癌全身性远处转移如肺、骨、肝等脏器转移灶的疗效取决于转移的严重程度、转移的部位、对转移器官功能的影响大小等。一般131I剂量要加大,疗程的密度和次数要增加,经过积极治疗多数患者病情可明显缓解,症状减轻或逐渐消失,生活质量明显提高。个别转移灶少、摄131I高者,甚至可以“治愈”。
六、对临床外科医生的建议
DTC病人主要通过手术治疗,手术后存活期多较长,但是如单纯手术治疗,复发率为32%;手术加甲状腺激素治疗,复发率为11%;手术、131I再加甲状腺激素治疗,复发率为2.7%。单纯手术治疗DTC病人的死亡率是手术加131I治疗的3.8~5.2倍。所以治疗方案的选择直接影响病人的预后。因而建议临床外科医生手术时遇到此类病人,在切除甲状腺原发癌的同时,尽量完全切除正常的甲状腺组织,连腺体包膜一并切除,因为若有少许正常腺体存在的话,就会抑制癌细胞吸收131I(竞争抑制的原理)。由于外科传统的做法是在切除甲状腺癌组织时习惯于保留一些正常甲状腺组织在体内。这种传统处理方法对于已有转移或癌灶切不干净的患者来说只有弊而无一利。实际上保留一些正常组织即不能免除术后的终生服用甲状腺激素的替代治疗,又冒保留的腺体内有残留癌灶的风险。因此凡是术中冰冻切片证实为DTC的患者,在切除原发癌灶的同时应连包膜在内完整剔除,为进一步行131I治疗创造条件,并告知病人及其亲属应该进一步施行的综合治疗措施,手术、131I再加甲状腺激素治疗,这是国内外DTC综合治疗的新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