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糖尿病的患病率逐渐上升,各种慢性并发症相应增加,而糖尿病性肢端坏疽是一种进行性波及肢体大中微血管和神经病变的常见的、严重的并发症。据报道,国内发病率约占糖尿病人的0.9%-1.7%。其临床特点为肢体末梢疼痛、感染、溃疡、坏疽。本病一旦发生,则发展快、病情重、治疗棘手,截肢率约为非糖尿病人的40倍。成为糖尿病人致残、致死的重要原因之一。目前,我国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使本病的截肢率由过去的38.1%-75.8%降至4.2%,治愈率达87.5% ,充分体现了中西医结合治疗本病的优势。
本病属中医“消渴,脱疽”范畴。早在宋代《卫生宝鉴》中就有“消渴病人足膝发恶疮,致死不救”的记载。一般认为本病的病因病机是气阴两虚,热毒瘀血阻滞血脉,肢端失养所致。消渴气阴两虚为本,热毒瘀血致肢端失养为标。基于此,笔者总结以往的一些临床成果,以控制血糖为治疗前提,抗感染清热解毒、活血化瘀治其本,收到了较好的疗效,现介绍如下:
治疗方法
1、积极控制糖尿病
1.1严格控制饮食
1.2胰岛素强化治疗方案控制血糖
2、内治法
2.1积极抗感染,选用敏感抗生素静脉滴注
2.2抗凝、改善微循环、活血化瘀治疗。静点消栓灵、山莨菪碱、川芎嗪,口服胰激肽释放酶片。
3、外治法
常规消毒后用双氧水及生理盐水冲洗创面,创面清洁后以复方丹参注射液、敏感抗生素药液浸润,然后外敷马勃粉,暴露创面,每日换药一次。
典型病例
王某,男,43岁,工人。1996年3月5日以“多饮多食多尿消瘦9年,双足皮肤溃烂2月”入院。查体:双下肢足背动脉搏动减弱,可见右足背部2.0×3.0M2,足跟部3.0×8.0M2,左足[趾端1.0×2.0M2,足跟部3.0×15.0M2皮肤破溃,可见脓性分泌物,创面边界皮肤颜色暗红。入院后严格控制饮食,予胰岛素强化治疗方案控制血糖,静点青霉素、消栓灵、山莨菪碱、川芎嗪,口服胰激肽释放酶片,同时用青霉素粉外敷创面,后根据创面分泌物培养结果予丁胺卡那湿敷治疗1月余,创面有所缩小,有新生肉芽组织生长,但边缘组织颜色暗红,故配合复方丹参注射液,创面浸润后外敷马勃粉,暴露换药,每日一次,一周后创面愈合。
体 会
糖尿病性肢端坏疽的治疗非常困难,多年来对严重的肢端坏疽肢体,常采用外科高位截肢手术,造成终生残疾。近年来我国在内科保守治疗方面取得了一些进展,成果是喜人的。参考近几年国内的一些文献报道,中西医结合治疗更有广阔前景。就本文病例而言,患者开始采取西医治疗,虽内外兼治,但局部组织血运较差,愈合缓慢,而创面加用丹参、马勃粉后,药力直达病所,故仅1周创面便愈合,体现了采用中医药治疗的优势。丹参,味苦,微寒,活血化瘀,凉血消痛,养血安神。《日华子本草》记载“养神定志……排脓止痛,生肌长肉”有祛瘀生新作用。马勃,味辛平,清肺利咽,解毒止血。最早载于《名医别录》“主恶疮马疥”,《本草备要》中记载“清肺解热,散血止嗽,治喉痹咽痛……外用敷诸疮”。现代药理研究与古代本草记载功效相一致,药理表明,本品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绿脓杆菌、变形杆菌及肺炎双球菌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不用高温消毒,直接外敷创面,湿润时不粘滞。国内首先报道的是杨柳洪治疗2例获满意疗效,而丹参与马勃合用治疗本病国内尚无报道。笔者认为二药合用一方面消炎止痛,改善微循环,纠正高凝状态,增加局部组织供血,改善皮肤营养,促进创面组织修复的协同作用;一方面使用方便,经济实用,适合在基层医院推广应用,疗效亦较满意。当然在临床实际应用时还存在一些问题期待解决,如对小的脓腔,马勃粉不易填塞,对于干性坏疽效果欠佳等等。由于本病的发病率相对较低,病例有限,还需要我们在今后的临床实践过程中向同行学习不断总结,加以验证,以期待更佳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