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影像学检查的普及,目前超过 50的肾细胞癌是在对腹部非特异性症状或其他器官疾病的检查中意外发现的。影像学检查在肾细胞癌的诊治过程的不同阶段均有重要的 作用:对于原发肿瘤在于病灶的发现、定位、定性及分期; 在术中可辅助定位;在术后及非手术治疗过程中是随诊的重要手段。
目录
1. 胸部 X 线检查
肾细胞癌患者应常规行胸部正侧位X 线片,对胸部X 线片有可疑结节或临床分期≥Ⅲ期的患者,需做胸部 CT。
2. 超声检查
腹部超声检查是发现肾肿瘤最简便和常用的方法。肾超声造影检查有助于鉴别肾肿瘤良恶性,适用于慢性肾功能衰竭或碘过敏而不适宜行增强 CT 扫描的肾肿瘤患者以及复杂性肾囊肿患者的鉴别诊断。
(1)肾细胞癌原发灶的诊断
:
1)灰阶与多普勒超声
:超声检查经济、简便、无辐射, 普及率高,为临床疑诊肾脏肿瘤的首选检查方法。临床上无症状肾细胞癌多数为超声检查时发现。灰阶超声能够显示肿瘤大小、位置、与周围组织的关系。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
(color Doppler flow imaging,CDFI)能提供肿瘤的血供状态,亦能对静脉瘤栓做出初步评价。灰阶超声及 CDFI 检查对囊实性肾肿瘤的鉴别有较高的敏感性。
2)超声造影
:对于实性肾肿瘤,增强影像是鉴别良、恶性病变最重要的手段之一。实时灰阶超声造影技术
(Contrast-enhanced ultrasound,CEUS)可提高血流检查的敏感性和准确性,对肿物早期动脉灌注和微循环状态的提供更多的信息,对于检出及显示肾细胞癌特征具有较高敏感性和特异性。CEUS 诊断复杂肾囊肿也具有很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
(2)肾细胞癌术前分期
:超声检查范围较局限,且易 受成像分辨率、患者自身条件及操作者经验等影响,对肿瘤分期的准确性不如 CT。
(3)肾细胞癌术中诊断
:超声由于无辐射及灵活便捷 特点,除常规用于引导肿瘤穿刺活检,还经常用于术中探查以确定手术范围。术中检查能正确显示肾脏肿瘤,并对肿瘤 与肾盂的关系及肾静脉、下腔静脉、右心房内瘤栓的范围作 出清洗的判断。
3.CT 检查
腹部 CT 检查是肾细胞癌术前诊断及术后随访的最常用检查方法。完整 CT 检查应包括平扫和多期增强扫描。CT 扫描可对大多数肾肿瘤进行定性诊断,具有较高的诊断敏感性和特异性。在 CT 扫描上肾透明细胞癌多具有较典型的对比剂“快进快出”表现:平扫多呈不均匀等/低密度的类圆形 肿块,增强后皮髓质期呈中-高度强化,肾实质期肿瘤密度 低于肾实质呈低密度肿块。肿瘤内坏死、出血较常见。但需注意的是,CT 检查对部分少见类型肾细胞癌与良性肿瘤如嗜酸细胞腺瘤和乏脂型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的鉴别仍有一定的 困难。
除定性诊断外,CT 检查还能为术前患者提供更多的诊断信息,包括:肿瘤的侵犯范围,包括静脉系统是否受侵(T 分期),区域淋巴结是否转移(N 分期),扫描范围邻近器官有无转移(M 分期),有无变异血管(CTA)及双肾形态及功能的粗略评估等。
肾囊性肿物的Bosniak 分类:肾脏囊性肿物为一组以囊性为主要表现的疾病,可为先天性、感染性、继发性或肿瘤性(良性及恶性)疾病。影像学表现可从单纯囊肿、略复杂囊性病变至复杂囊实性肿物。Bosniak 以CT 表现为基础,将肾囊性肿物分为 4 类,并根据不同级别提供临床处理意见(详见表 6)。目前 Bosniak 分类中的Ⅰ、Ⅱ、Ⅳ类的诊断标准较为明确和处理意见亦比较适合,但部分ⅡF 和Ⅲ类患者诊断敏感性和特异性仍比较低,仍需进一步研究补充。MRI 或CEUS 可能对这部分病变的诊断有所帮助。
4.MRI 检查
腹部MRI 检查是肾细胞癌术前诊断及术后随访的较常用检查方法,可用于对 CT 对比剂过敏、孕妇或其他不适宜进行 CT 检查的患者。MRI 对肾细胞癌诊断的敏感性和特异性等于或略高于 CT。MRI 对肾静脉和下腔静脉瘤栓的显示诊断较CT 更为准确,对肾脏囊性病变内结构的显示也较 CT 更为清晰。对于肾细胞癌与出血性肾囊肿的鉴别诊断也比 CT 更具优势,因此,对于上述病变MRI 可能是优于 CT 的更好选择。
5.正电子发射体层成像
目前,正电子发射计算机体层成像(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computed tomography,PET-CT)检查临床应用最 广 泛 的 显 像 剂 是 氟 -18- 氟 代 脱 氧 葡 萄 糖
(18F-fluorodeoxyglucose,18F-FDG),静脉注射后约 50%未经代谢直接由肾脏排泄,会影响肾脏病变的显示;另一方面, Ⅰ~Ⅱ级肾透明细胞癌的细胞膜 GLUT-1 表达较低,且肾细胞癌氟代脱氧葡萄糖-6-磷酸分解酶过高,导致肾细胞癌原发灶仅半数左右呈氟代脱氧葡萄糖代谢增高,另半数可与正常肾实质摄取无差异;因此 18F-FDG PET-CT 显像对肾细胞癌原发灶的诊断价值有限,不推荐常规使用。其他新型的显像剂研究较多的是氟-18 或碳-11 标记乙酸盐,对分化较好、恶性程度较低的肾细胞癌有着良好的显像作用,可弥补单一18F-FDG 显像的不足,但目前还处于研究阶段,没有做为常规检查。但是,多项研究也表明 PET-CT 显像对肾细胞癌的淋巴结转移和远处转移要优于传统影像检查方法,尤其在判断肾细胞癌骨转移或骨骼肌转移方面更具优势,而且能够通过葡萄糖代谢变化早期监测疗效、预测患者的预后情况。
6.核素骨显像
肾细胞癌骨转移好发于中轴骨和长骨骨端,可单发或多发,多表现为膨胀性、溶骨性骨质破坏,早期侵犯骨髓组织,随着病程进展,破坏骨小梁、骨皮质,并在周围形成软组织肿块。核素骨显像是肾细胞癌骨转移的首选筛查方法,但灵敏度仅为 50左右。患者有骨痛等骨相关症状或血清碱性磷酸酶升高或临床分期≥Ⅲ期的肾细胞癌患者,应行骨扫描检查明确是否有骨转移。全身骨显像发现骨转移病变可比 X 线片早 3-6 个月,当全身骨显像示可疑骨转移时,应对可疑部位进行局部断层融合显像或进行 MRI、CT 等检查验证。MRI 对骨髓中肿瘤组织及其周围水肿非常敏感,能发现尚未引起明显骨质破坏的转移灶和周围软组织应,怀疑脊椎转移时首选 MRI。
7.肾动态显像
核素肾动态显像能准确评价肾细胞癌患者术前双肾和 分肾功能,有助于指导手术方案的决策。
8.肾肿瘤穿刺活检
经皮肾穿刺活检包括空芯针活检和细针吸取(fine-needle aspiration,FNA),能为影像学不能诊断的肾肿瘤提供病理组织学依据。空芯针活检较 FNA 对诊断恶性肿瘤有更高的准确性。具有实性成分的肾肿瘤首选空芯针活检。同轴技术可以通过同轴套管进行多次活检取材,避免潜 在的肿瘤针道种植转移风险。取材应避开坏死区,至少获得两个质量良好的组织标本。囊性肾肿瘤的空芯针活检诊断率和准确性较低,不推荐使用。
穿刺风险及潜在扩散风险,尽管较低却不可忽视。经皮肾穿刺活检不适用于危重患者。对于拟手术患者,由于腹部增强影像诊断准确率很高,亦不推荐穿刺活检。不宜手术治疗的(年迈体弱、或有手术禁忌)肾细胞癌患者,或不能手术治疗的晚期肾细胞癌患者,全身系统治疗前行肾肿瘤穿刺活检明确病理诊断(包括病理类型),有助于选择治疗用药。选择消融治疗的肾细胞癌患者,应行肾肿瘤穿刺活检获取病理诊断。因此在实际工作中,仍需综合考虑穿刺风险、操作者技术水平以及是否可能影响到当前的治疗方案做综合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