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腔镜探查在胃癌腹膜播散治疗中的作用

  胃癌腹膜播散的检测是目前影像学技术的软肋“满怀希望的开进去,垂头丧气的关上腹”,相信很多医生和病人家属都遇到过不少这种情况:所有的术前常规检查均提示病人是有把握获得手术治愈的机会,但是医生打开腹腔后,发现粟粒样的胃癌转移灶已经“洒满”了腹腔,病人丧失了手术治疗的可能。“早知道这样,就不让他(她)受这个罪了”常常听到病人家属感叹道,唏嘘之余,我们确实也注意到目前的影像学检查对胃癌腹膜播散的检测存在一定的盲区。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普外科王俊胃癌腹膜播散的病灶直径往往小于结直肠癌及阑尾癌的腹膜播散结节,而目前的影像学技术难以发现5-8mm以及更小的腹膜播散病灶,尤其是小肠系膜的转移灶,其中最受胃外科医生欢迎的增强CT对直径小于5mm病灶的敏感性仅有11%。此外,由于胃癌腹膜播散结节生物学行为及代谢的特殊性,MRI以及号称“监测生命的雷达”的PET/CT对胃癌腹膜播散也不敏感,故术前通过影像学手段评估腹腔内的转移情况并进行PCI评分,其作用是有限的。日本一家研究胃癌腹膜播散的权威机构显示,在术前行CT检查判断PCI≤6分的44例病人中,术中真正PCI≤6分的病人仅有29例(66%),而这其中12例病人(41.3%)在术前的CT检查中PCI评分大于7分,因此对于PCI≤6分和明显良好预后的病人无法通过术前CT检查进行正确的诊断,可能导致病人无法得到及时正确的救治。
  怎么办?
  随着医学科技的进步,微创外科治疗的理念已逐步深入人心。目前以腹腔镜外科为主体,胃肠外科已成为应用腹腔镜手术最多的领域,近来腹腔镜分期被引入到胃癌腹膜播散的诊断中;这项技术对诊断小肠系膜的转移病灶具备极高的准确性。据报道腹腔镜探查对腹膜播散的诊断准确率约为92%。国外一项研究显示,97例腹膜播散的胃癌病人实施了全面的腔镜探查,结果仅有2例病人(2.1%)降期,准确率近乎100%。
  腹腔镜探查对胃癌腹膜播散有哪些优势?
  腹腔镜探查最主要的优势在于可以对腹腔内的转移情况进行PCI评分,了解腹膜转移的分布情况和大小,已经有研究证实腹腔镜PCI评分与开腹数据具备良好的相关性。
  通过腹腔镜活检可以获得确凿的组织学及细胞学依据,因而腹腔镜技术可成为评估新辅助腹腔内化疗疗效的可靠工具。
  近来通过腹腔镜进行腹腔温热化疗开始发展起来,两位西方研究者Facchiano和Valle报道了57例行腹腔镜温热化疗的病人,发现所有病人的腹水完全临床消退。腹腔镜温热化疗使得药物更好的渗透入腹膜肿瘤及腹膜中去,这是由于封闭的腹腔温热化疗产生较高的腹腔内压所致。同样来自上述日本权威机构的一项研究显示,25例胃癌腹膜播散的病人进行了腹腔镜下的腹腔温热化疗,平均手术时间为152分钟,术后平均住院日为10.7天,无病例死亡及并发症发生,一年的生存率为67%。由此看来,这种新技术对恶性腹水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手段。
  腹腔镜技术由于创伤微小,避免了巨大的腹壁切口,也避免了术后切口感染和裂开的风险,而这些并发症在晚期肿瘤患者中容易发生,且可进一步诱发腹腔感染、腹水漏出、电解质紊乱等其他并发症,导致全身情况恶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