控制糖尿病不能“跟着感觉走”

孙先生,52 岁,5 年前被确诊为糖尿病,医生就跟他讲了糖尿病的危害和生活中应该注意的事项,但他不服气,认为自己没有任何感觉,所以依然我行我素,每天烟酒不离手,没有进行任何治疗,一直拖到如今,他终于有“感觉了”,出现了视力下降,双手麻木疼痛。到医院就诊,诊断为糖尿病合并视网膜病变,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

经过治疗,孙先生的血糖得以控制,但孙先生的糖尿病合并症已经不可逆转,孙先生后悔不已。像孙先生这样疏忽大意从而延误糖尿病诊治或导致严重并发症甚至威胁生命的例子不胜枚举。事实证明,对待糖尿病绝对不能仅凭感觉。

没感觉不等于没有病

糖尿病是一种慢性代谢性疾病,它的演变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糖尿病的症状大多比较隐蔽,甚至可以没有任何症状,即使出现了视力下降、水肿、疲乏无力、手足麻木、性功能下降等,大多数人也不会将其与糖尿病联合在一起,常常是因为不适到医院就诊时才会发现血糖升高,所以通过这种方式发现的糖尿病,大多有了相当长的病程,已出现了糖尿病慢性并发症。

其实,如果病人能及早发现自己身体里的一些蛛丝马迹的变化,如多饮、多尿、易饥、不明原因消瘦、皮肤瘙痒、伤口不愈合、反复出现泌尿系感染等,应及早去医院检查,就能早期发现糖尿病。

此外,定期健康体检也有利于早期发现。需要提醒的是,糖尿病的高危人群,如有糖尿病家族史,年龄 40 岁以上,肥胖尤其是腹型肥胖,有高血压、高血脂、久坐生活方式,很少进行体育锻炼的,工作压力大,有妊娠糖尿病史及有巨大胎儿生育史的,长期服用抗抑郁药,这些人群尤其要重视糖尿病的筛查。

没感觉,不等于没有危害

在临床上,许多糖尿病病人常因为“没感觉”而误以为病情不重,不需要接受治疗,从而一错再错,延误了治疗的最佳时机。

糖尿病的危害在于糖尿病的并发症。糖尿病引起视网膜病变是成人致盲的主要原因,糖尿病肾病是引起终末期肾病的主要原因,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及下肢血管病变导致的糖尿病足是造成非创伤性截肢的主要原因,糖尿病可使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增加 2~4 倍。

糖尿病并发症的形成是一个慢性过程,早期可以没有任何症状,也没有不适的感觉,但损害都在悄无声息中进行,而且这些损害是不可逆转的。并且随着病程进展,糖尿病病人多个器官功能减退,生活质量将明显下降。

糖尿病刚刚发现的初期,采取什么样的治疗措施,血糖控制的好坏直接决定了病情进展情况。所以,早期发现后,立即采取积极有效的治疗,尽量将血糖控制在理想稳定的水平,才能延缓并发症的发生,维持优质的生活质量,不要等 5 年或 10 年之后并发症出现了,个人的生活受到威胁了才开始治疗,为时已晚。

没有感觉,不代表血糖控制好

很多糖尿病病人认为只要没“感觉”就说明自己血糖控制得好,这种误解害人不浅。糖尿病是个体差异性很大的疾病,病情也不断变化,随着患病时间延长,患者身体也可能会对高血糖的情况产生适应性,从而没有出现不适症状。

但是如果因为这种“没感觉”就误以为血糖正常而放松血糖监测和治疗,等不适症状再次出现时,往往说明病情严重了,那个时候再追悔莫及就晚了!

因此,一旦被确诊为糖尿病,就要树立长期备战的决心,不仅需要长期治疗,还需要长期监测血糖。

目前临床常用的血糖监测指标有空腹血糖、餐后 2 小时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血糖控制良好,病情稳定的糖尿病病人至少每半月也要复查一次空腹及餐后 2 小时血糖,每 3 个月复查一次糖化血红蛋白。血糖控制不良或不稳定者,每天应至少有一次空腹及餐后 2 小时血糖监测,每周最好能做一次全天 7 次血糖监测。

对糖尿病病人而言,只有配合积极的血糖监测,而不是“跟着感觉走”,才有可能真正做到血糖控制达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