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疗带来心脏损伤,如何防治?

肺癌的放疗或化疗,都可能给心脏带来损伤,随着肺癌放化疗后患者生存期越来越长,这个问题引起越来越多的关注。2012 年,欧洲临床肿瘤学会 (European Society for Medical Oncology, ESMO) 发布指南,指导医生如何评估、监测和处理放化疗所致的心脏损害。

放化疗引起的心脏损害可以表现为冠状动脉病变、心脏瓣膜病变、心肌病变和心脏传导系统异常等。根据损害能否逆转,可以分为两型:I 型为永久性损害;II 型为可逆转的损害。

放疗相关心脏损害有哪些?

放疗产生的急性心脏损害常常是“亚临床”的,也就是心脏代谢和功能发生变化,表现出心电图的异常,但还没有明显症状。心电图的异常主要是ST-T段改变,其次为早搏、房颤、窦性心动过速或心动过缓,而房室传导阻滞及异常 Q 波少见。如果您以往已经有心电图异常,放疗后可能加重。老年人的风险更高。

放疗相关的心脏损害包括:

  •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
  • 急性心包炎和慢性心包渗出(可能有症状、也可能没有症状,通常出现在放疗后 6~12 个月)
  • 心肌炎和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
  • 心脏瓣膜狭窄和反流(通常出现在二尖瓣和主动脉瓣)
  • 心脏传导系统病变,引起完全或不完全传导阻滞,影响心脏正常搏动

哪些情况下,更容易出现心脏损害?

  • 照射剂量:剂量大于 30~35 Gy (Gy是放疗吸收剂量单位,中文为“戈瑞”);每次分割剂量大于 2 Gy
  • 辐射范围:心脏受照射的部分较大
  • 年龄:放疗时年纪越轻、生存时间越长,出现晚期心脏损伤的几率就会增加
  • 合并其他损害心脏的治疗:如使用细胞毒性化疗药物、内分泌治疗或曲妥珠单抗治疗
  • 其他危险因素:患有糖尿病、高血压、血脂异常、肥胖或吸烟等。

如何预防?

放疗剂量越大,心脏损伤发生率越高。要想减轻心脏损伤,主要靠降低心脏受到的辐射剂量。

现在还有一些“黑科技”来帮助医生实现更精准可控的放疗,减少心脏损伤,比如:

  1. 通过基于剂量-体积直方图的三维治疗来计算剂量;
  2. 通过正常组织并发症概率来计算正常组织接受的放射剂量;
  3. 使用调强放疗 (intensity modulated radiation therapy, IMRT) 技术,它可以在放射野内按要求调整放疗剂量。

如何随访?

要发现放疗导致的心脏损害,需要靠长期随访观察,最关键的是心脏功能的评估和监测。主要的检查项目包括以下几方面,请您遵医嘱定期随访、复查:

  • 冠状动脉病变:复查血脂水平、心电图、超声心动图、放射性核素检查和冠脉造影;
  • 心包疾病:复查心电图、超声心动图、放射性核素检查和冠脉造影;
  • 心律失常:复查心电图和 24 小时动态心电图;
  • 瓣膜病变:复查超声心动图和心导管术。

如果您想了解肺癌化疗引起的心脏损害,请阅读相关文章:

共同作者:广东省人民医院 广东省肺癌研究所 谭佩欣医生 鲁畅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