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状腺髓样癌(medullary thyroid carcinoma,MTC)占全部甲状腺癌的 5% 左右,可以发生在任何年龄,以 50~60 岁常见,男女比例相似。
目录
分类
大部分的 MTC 是散发性的,没有在一个家族内“扎堆儿”的情况,也并不会遗传给子女。
只有约 15%~25% 的 MTC 会遗传,称为遗传性 MTC,患者家族中会同时或先后有多人发病。具体又分为 3 种亚型:
- 多发性内分泌瘤 2A 型(multiple endocrine neoplasia type IIa,MEN 2A)
- 多发性内分泌瘤 2B 型(multiple endocrine neoplasia type IIb,MEN 2B)
- 家族性甲状腺髓样癌(family medullary thyroid carcinoma, FMTC)。
在遗传性 MTC 中,95% 由 RET 原癌基因突变引起。因此医生建议,有 MTC 家族史的儿童到医院咨询,必要时在医生指导下接受基因检测,看是否携带了致病基因,是否需要做预防性手术治疗。
相关阅读:
症状
-
甲状腺无痛性结节
大部分患者首诊时,主要表现甲状腺无痛性结节,有些患者可能还有颈部淋巴结肿大。
-
血液指标可能升高:降钙素、癌胚抗原
MTC 起源于甲状腺滤泡旁细胞,可以分泌“降钙素”,这是一种能降低血清中钙含量的激素。因此,如果查血发现血清降钙素(calcitonin,CT)水平明显增高,是 MTC 的一个“信号”。不过,由于身体其他机制(如甲状旁腺素和肾脏)的调节作用,血钙水平一般不会显著降低。
此外,血液中的癌胚抗原(carcinoembryonic antigen,CEA,一种常用的肿瘤标志物)水平也可能升高。
MTC 的这些特点,使得患者在颈部结节之外,可能还会有一些
-
特殊症状
1)如果血钙下降,会表现为四肢抽搐、手脚发麻等。
2)遗传性 MTC 患者并发其他内分泌肿瘤(如肾上腺嗜铬细胞瘤)时,还可能出现相应的症状,如高血压、头痛、心悸等。
3)有的患者还会出现面部潮红、腹泻等类癌综合征(肿瘤组织分泌血管活性物质引起的症状)。
分期
根据国际通用的 T(表示肿瘤原发病灶)、N(表示淋巴结转移情况)和 M(表示远处转移情况)分期系统,MTC 分为 I~IV 期。具体分期如下:
表1:甲状腺髓样癌分期和含义 | |
分期 | 含义 |
I 期 |
没有淋巴结转移和远处转移 原发灶局限于甲状腺内、且最大直径不大于 2 厘米 |
II 期 |
没有淋巴结转移和远处转移 原发灶局限于甲状腺内、且最大直径大于 2 厘米,或原发灶侵犯至甲状腺外、但仅累及周围带状肌(颈前一组带状的肌肉) |
III 期 |
没有远处转移 有颈部 VI 区或 VII 区淋巴结、或咽后淋巴结转移 原发灶局限于甲状腺内,或原发灶侵犯至甲状腺外、但仅累及周围带状肌 |
IVA 期 |
没有远处转移,原发灶局限于甲状腺内、但颈侧区(II~V 区)淋巴结出现转移; 或,没有远处转移,无论有无淋巴结转移,原发灶累及周围的皮下软组织、气管、食管或喉返神经 |
IVB 期 | 没有远处转移,无论有无淋巴结转移,原发灶累及脊柱或周围大血管,侵犯至椎前筋膜、包绕颈动脉或纵隔血管 |
IVC 期 | 出现远处转移, 无论原发灶范围如何、以及有无淋巴结转移 |
治疗
MTC 恶性程度比乳头状癌高,转移和复发概率较高。手术是主要治疗方式,放疗和化疗疗效不佳。
手术
外科手术切除是目前唯一疗效确切的治疗方式。手术方式通常选择甲状腺全切加预防性中央区淋巴结清扫。
术后一般不需要进行放射性碘(radioactive iodine,RAI)治疗,除非病灶含有分化型甲状腺癌(乳头状癌或滤泡状癌)的成分。
术后需要定期复查,抽血监测血清癌胚抗原和降钙素水平,这两个指标有助于监测肿瘤是否复发。
携带致病基因突变、但暂时未发病的 MTC 患者儿童或青少年子女,可以考虑做预防性切除,术后需要终生服用甲状腺激素药片(如“优甲乐”等)。
其他治疗方法
外放射治疗(简称“放疗”)和化疗的疗效不佳,仅在出现脑或脊髓转移时,医生会考虑对转移灶进行放疗,而单药或多药联合的化疗并不推荐。
此外,美国已经有两种靶向药物——凡德他尼和卡博替尼获批上市,用于治疗晚期髓样癌,另一种药物索凡替尼尚在临床试验阶段。但我国还没有上市针对髓样癌的靶向药物。
结局
50%~90% 以上的 MTC 患者,可以生活 10 年以上。 以下情况提示结局较差:
- 老年人发病
- 伴颈部淋巴结和(或)远隔器官转移
- 需要接受较大范围手术
- 患多发性内分泌瘤 2B 型
- 血降钙素水平快速升高,尤其是在 6 个月内成倍增长
以下情况提示结局较好:
- 患家族性 MTC
- 血降钙素水平增长缓慢,或水平降低
- 血降钙素水平持续升高,但影像学检查没有发现复发证据
- 局部转移病灶直径小于 1 厘米,尤其是降钙素和癌胚抗原水平增长较慢
共同撰写: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 钱凯医生 郑晓珂医生 郭凯医生 徐伟博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