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腺癌的危险因素有哪些

1、什么是乳腺癌

  乳腺癌是的乳腺导管上皮细胞在各种内外致癌因素的作用下,细胞失去正常特性而异常增生,以致超过自我修复的限度而发生癌变的疾病。临床以乳腺肿块为主要表现。乳腺癌是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具有发病率高,颇具侵袭性,但病程进展相对缓慢,对放疗、化疗、内分泌治疗均较敏感,自然生存期长等特点。

  乳腺癌主要发生于女性,男性少见,女性的发病率为男性的近百倍。

  2、乳腺癌发病状况概述

女性乳腺癌的发病率在世界各地之间存在显著的差异,美国和北欧为高发地区,东欧和南欧以及南美其次,亚洲的发病率最低。然而从20世纪70年代起,原先为低发区的亚洲的发病率出现上升趋势,尤其是日本、新加坡和我国的沿海城市。这与上述地区的人们经济水平的提高和生活方式的改变有关,因此全球乳腺癌发病率的差距正在逐步缩小。

一般说来小于20岁的女性发生乳腺癌是十分罕见的,而小于30岁的妇女亦不常见此病。但从35岁起,乳腺癌的发病率就开始逐步上升,在美国这种发病率的增长几乎贯穿妇女一生。

  3、乳腺癌的危险因素有那些

(1)家族和遗传

1974年,Anderson等人就注意到有一级亲属患乳腺癌的美国妇女其发生乳腺癌的机率较无家族史者高2-3倍,若一级亲属在绝经前患双侧乳腺癌的话,其相对危险度更是高达9倍。

有时乳腺癌可表现为家族集聚的特征,即父系或母系中至少有3个亲属患乳腺癌,同时有乳腺癌和卵巢癌家族史,有双侧和/或青年乳腺癌的家族史。一般而言,家族集聚性的乳腺癌可分为两种形成机制,一种是由于多种基因的改变而导致乳腺癌的发生,另一种则是由于某一单一基因突变而发生的遗传性乳腺癌。美国的研究认为,仅5%~10%的乳腺癌是由某种遗传基因突变引起的,绝大多数有乳腺癌家族史的妇女并不存在上述的遗传素质,因而她们的危险性远远低于那些具有明显遗传倾向的人群。

(2)生殖因素妇女的乳腺

在青春期受卵巢激素的作用发育成熟,而乳腺细胞受每月体内激素水平的周期性变化以及妊娠期体内激素水平的升高而发生生理性的增生改变。这种细胞增殖分裂的形式于妇女绝经时终止。乳腺癌的发生与上述的多种生殖因素有着密切的关系。

①初潮年龄:初潮年龄小的妇女患乳腺癌的机率大,大多数研究提示初潮年龄与绝经前和绝经后的乳腺癌均有关系。按美国的经验,初潮年龄推迟1岁乳腺癌的危险度减少20%。有些作者报道初潮年龄小的育龄期妇女其体内的激素水平较高,而月经周期较短,因此暴露于内源性激素环境中的程度较大,这可能是造成这部分妇女易患乳腺癌的主要原因;

②停经年龄:美国的一项研究发现45岁前人工停经者患乳腺癌的危险性为55岁后自然绝经者的1/2。目前停经晚是乳腺癌的危险因素已被证实,据美国的资料,停经每推迟一年则患乳腺癌的机率增加3%。无论是初潮早还是绝经晚,实际上是妇女的月经史延长了,有资料报告月经史40年以上者比月经史30年以下者发生乳腺癌的机率增加1倍。

③月经周期:目前也比较一致地认为月经周期的长短是乳腺癌的危险因素之一。研究发现20~39岁期间月经周期短的妇女发生乳腺癌的危险性大。这可能是因为短月经周期者的黄体期相对较长,而雌激素与孕激素在黄体期中均为高水平。月经周期较长,无论是否规则,都会降低乳腺癌的危险性。

④第一胎足月妊娠年龄:大量流行病学调查发现未育妇女患乳腺癌的危险性要比生育过的妇女大,而妇女第一胎正常妊娠年龄越小她一生患乳腺癌的机率也越小,但是这些危险性的差异主要体现在40岁以后诊断为乳腺癌的妇女中,而非年轻的乳腺癌患者。

由于第一次足月妊娠可以导致乳腺上皮发生一系列变化而趋成熟,而成熟后的上皮细胞具有更强的抗基因突变能力,因此第一次足月妊娠年龄越早,乳腺组织受内外环境因素影响而导致突变的机率越小。但妊娠后乳腺癌危险性较未育妇女的下降不是立刻显现而是要经过10至15年后才趋明朗。事实上,第一次正常生育后的十年内乳腺癌的危险性反而有所上升,这是因为妊娠过程中乳腺细胞不断的增生,可能促进已经发生突变的细胞不断增殖导致后十年内乳腺癌的危险性上升。

⑤产次:研究发现高产次的妇女患乳腺癌的机率小上海市的一项研究结果提示乳腺癌的发病率随产次的增加而降低。此外最近还有调查显示两次足月妊娠间隔时间越短,一生发生乳腺癌的危险性越小。

⑥哺乳史:早在1926年就有关于未哺乳妇女易得乳腺癌的假说。该假说符合乳腺的生理与乳腺癌的发生学,同时能够解释乳腺癌发生率的地区间差异的现象,因为众所周知乳腺癌高发区较低发区人群的母乳喂养普及率低,且时间也短。目前30多项相关研究中的半数研究显示长时间母乳喂养可以减少的乳腺癌的危险性。

(3)性激素研究

发现绝经后妇女中患乳腺癌者较健康女性体内总雌激素水平平均高15%~24%。目前已经有一项大规模的研究证实了内源性雌激素与绝经前妇女乳腺癌危险性的相关性。妇女停经后会因种种原因进行雌激素替代疗法,但许多研究发现补充外源性雌激素会增加患乳腺癌的机会。雄激素:大部分研究的确证实了绝经后妇女体内雄激素水平与乳腺癌危险性的正相关性。催乳素:高水平的催乳素会增加乳腺癌的危险性。

(4)营养饮食

①脂肪与高热量饮食:有证据显示体重的增加与乳腺癌有关,尤其在绝经后。上海市的一些调查显示妇女体型逐渐变胖者乳腺癌的相对危险度增加,以60岁左右的妇女为甚。另外少年时期高热量饮食使生长发育加速以及月经提前,从而导致经期延长及中年以后体重的增加都最终会增加发生乳腺癌的风险。

②酒精:每天饮酒3次以上的妇女患乳腺癌的危险度增加50%~70%,这可能与饮酒者体内雌激素水平上升有关。

③纤维素:纤维素对乳腺癌和大肠癌发生都有抑制作用,研究发现少食蔬菜的妇女其乳腺癌的危险性轻度增加。每日摄入膳食中的纤维素增加到20g,乳腺癌的危险性将降低15%。

④微量的营养素:实验研究发现维生素A类物质对乳腺细胞有保护作用。然而至今为止没有很充分的证据认为富含维生素A的食品具有减少乳腺癌危险性的作用。但国外报道黄豆蛋白及其重要成Soilbin有明显的抑制乳腺癌发生的作用。

由于胰岛素是人类乳腺癌细胞的生长因子之一,因此II型糖尿病的高胰岛素血症可直接促进乳腺癌的发生。另外体内胰岛素水平与性激素结合球蛋白水平呈负相关,因此高胰岛素水平同时会导致高雌激素和雄激素水平。小叶或导管不典型增生者发生乳腺癌的相对危险性会升高,有报道显示在诊断为不典型增生后的10年里若不发生乳腺癌,其相对危险性就会下降。

可见即使是高危的组织学类型,其危险性也会随着时间的延长而减小。传统的观念认为乳腺小叶原位癌是浸润性癌的早期组织形态学表现。但最近有证据显示小叶原位癌应属乳腺癌的一个高危因素,系癌前期病变,而对此类患者进行乳腺切除术是一种预防性手段而非治疗性措施。妇女在诊断为小叶原位癌后乳腺癌的发生率大约为每年增加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