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类白血病”?

类白血病,是一种状态,而非特定的一种疾病。顾名思义,是像白血病一样,外周血中白细胞总数明显增多的表现。

不同于“白血病”的关键在于,增多的白细胞是接近成熟的中、晚期细胞,是机体对于其他一些疾病或者异常状态的一种保护性反应性增生;白血病增多的细胞来源于原始和早期造血干细胞的恶性克隆性增殖。

类白血病以儿童及青少年较多见,男女发病率无差别。

引起“类白血病”反应的病因主要有较为严重的感染、中毒、恶性肿瘤、大出血、急性溶血、过敏性休克、服药史等。

感染

常见病原体有细菌、螺旋体、原虫、病毒等,导致不同的亚型,其中以中性粒细胞型最多见。

  • 粒细胞型:常见于肺炎、脑膜炎、白喉、结核病(主要为粟粒性结核、浸润性结核、溶解播散期肺外结核)等重症传染病。
  • 淋巴细胞型:常见于百日咳、水痘、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传染性淋巴细胞增多症、结核病等。
  • 单核细胞型:常见于结核病、巨细胞病毒感染、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等。
  • 嗜酸性粒细胞型:常见于寄生虫感染,如血吸虫病、丝虫病、疟疾、棘球蚴病(包虫病)等。

恶性肿瘤

多见于肺和胃肠道等恶性肿瘤的晚期患者,尤其是转移到肝、骨髓后。多发性骨髓瘤、霍奇金病、黑色素瘤骨肉瘤、乳腺癌、绒毛膜上皮癌也是常见的基础病。

中毒

  • 化学因素:如汞、有机磷、苯、亚硝酸盐等中毒。
  • 药物性:如砷剂、解热镇痛药、磺胺药、肾上腺素糖皮质激素、锂盐等。
  • 其他:子痫、一氧化碳中毒、四氯乙烷中毒、尿毒症、酮症酸中毒、食物中毒等。

其他原因

急性组织损伤、急性失血与溶血、以及其他变态反应性疾病(如剥脱性皮炎过敏性肺炎)、高热中毒、电离辐射性疾病脾切除术后、妊娠晚期等。

“类白血病”反应的实验室检查结果,一般仅表现为白细胞增多,红细胞、血红蛋白与血小板计数测定值一般在正常范围,外周血可见一些中、晚期的幼稚红/白细胞,但可检及原发基础疾病的实验室异常结果,而 70%-80% 的白血病患者外周可出现原始或早期幼稚造血细胞。

骨髓检查是鉴别“类白血病”反应”与白血病的金标准,前者骨髓内红系、巨核系等各类细胞的比例基本正常,早期髓系细胞 <5%,白血病骨髓内原幼稚细胞 >20%,同时可见红系、巨核系等严重受抑制。

由于“类白血病”反应是继发于其他疾病,因此无本身特定的临床表现。主要表现为原发病不同症状和体征。治疗和预后取决于引起该反应的基础疾病,如果这些基础疾病是可以治愈的,随着治疗的推进,则“类白血病”反应大多可随之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