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前病变,未必一定发展为胃癌

与癌有关的名词总是会引起恐慌,癌前病变亦如此。既然是癌前的病变,一定会发展成癌吗?首先解释一下何为胃癌前病变。通俗的理解,胃癌的发展过程中经历的病变,并不是癌,但如果不经过干预和治疗,会逐渐演变为癌;专业说法是,病理组织学的概念,这类病变较正常或其他胃黏膜病变容易发生癌变,主要包括不典型增生和肠上皮化生。

不同癌前病变进展为癌的风险不同

不典型增生:中重度为胃癌危险信号

不典型增生又称异型增生,每个部位的细胞具有固定的形态和生长发育(分化)节奏,异型增生就是组织和细胞异常增生而分化不良的一类病变,出现形态、结构上的改变,并有向恶性转变的倾向。世界卫生组织(WHO)在 1980 年胃癌前病变组织学标准专题研讨会上提出,通过细胞异型性、分化异常及结构紊乱三方面综合判断胃黏膜异型增生及其分级标准。

根据胃黏膜异型增生的程度不同,全国胃癌协作组病理组(1987 年)制定了异型增生的 3 级方案,即轻度、中度和重度:轻度为良性病变;中度增生的结构异型与细胞异型较明显,但仍为良性;凡属结构异型及细胞异型非常明显或者判定良性和恶性困难者,均属于重度。

根据内镜随访资料,轻度异型增生的癌变比例为 0~5%,中度异型增生的癌变比例为 4%~38%,重度异型增生的癌变比例则高达 60%~81%。有些学者把重度异型增生列为“交界性病变”。因此,当胃镜病理报告含有“胃黏膜异型增生”字样时,需要警惕并咨询胃肠科的医生,尤其是中重度的异型增生是胃病癌变的危险信号,为了预防癌变应定期随访。

肠上皮化生:进展为胃癌几率不大

肠黏膜化生又称肠上皮化生,每个部位的细胞都有其自身的特点,当正常的胃黏膜上皮细胞被肠型上皮所取代时就称为肠上皮化生,轻者仅见少量肠上皮细胞,重者可像小肠内一样出现肠绒毛。肠上皮化生是胃炎中比较常见的病变,几乎在所有萎缩性胃炎中都会出现,其出现与胃黏膜损伤及不能完全再生修复有关。

根据肠上皮化生分泌黏液的情况及黏液性质的不同,肠上皮化生可分为四种类型:完全性小肠化生、不完全性小肠化生、完全性结肠化生、不完全性结肠化生,其中,不完全性结肠化生可视为胃癌癌前病变,与肠型胃癌关系密切。但荷兰的一项大规模研究结果显示,肠上皮化生患者最终发展成胃癌的比例仅为 0.25%。所以,当看到胃镜病理报告中有“肠上皮化生”字样时,要仔细区分是哪种类型,也无需过度紧张,绝大多数为炎症导致,药物即可治愈。

胃癌前病变,注意监测与治疗

参照《中国早期胃癌筛查及内镜诊治共识意见(2016 年)》,胃癌前病变患者应该定期接受胃癌筛查,每年 1 次为宜,筛查项目主要为:

  • 血清学筛查,包括血清胃蛋白酶原(pepsinogen,PG)检测、血清胃泌素 17(gastrin-17,G-17)检测;
  • 幽门螺杆菌监测,检测血清幽门螺杆菌(Hp)抗体;
  • 血清肿瘤标志物检测,目前常用的包括癌胚抗原(CEA)、糖类抗原 19-9(CA19-9)、糖类抗原 72-4(CA72-4)、糖类抗原 125(CA125);
  • 内镜筛查,可采用电子胃镜筛查、磁控胶囊胃镜筛查。

流行病学调查发现,胃癌前病变通过合理用药之后完全可以逆转为正常胃黏膜细胞,由于幽门螺杆菌可以诱导肠上皮化生、不典型增生的发生,加速胃癌前病变的癌变速度,所以根除幽门螺杆菌对于逆转胃癌前病变起到了关键作用,通常可采用抑酸药、铋剂+两种抗生素的“四联疗法”。有研究发现,长期补充抗氧化剂、维生素、叶酸和胡萝卜素对预防和阻断胃黏膜上皮内瘤变进展有一定作用。中医药治疗对胃癌前病变也可能有一定疗效,但患者需谨慎就医,如无医生建议不可擅自服用。胃癌前病变的内镜下干预治疗尚处于研究探索阶段,一般认为,单纯的肠上皮化生及低级别上皮内瘤变不需要内镜处理, 而高级别上皮内瘤变可以通过内镜治疗逆转。

经过胃癌前病变知识的一番洗礼,可以发现,胃癌前病变其实可防可控,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合理治疗,胃癌前病变将会与胃癌渐行渐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