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放疗技术有了明显的进步,相比以前正常组织的损伤减少了很多,但部分患者仍可能发生一些副作用。本文将围绕放疗相关副作用展开介绍。
目录
放疗为何产生副作用?
从照射区域的选择来看,放疗时会包含肿瘤周围少量的正常组织。一方面,是为了防止肿瘤已扩散到周围正常组织,降低复发风险;另一方面,肿瘤在经历了数次照射后,位置及大小会发生一定改变,因此照射范围也需要适当外扩,以保证照射靶区没有遗漏。
从放疗原理来看,射线在到达病灶前,要经过皮肤以及其他正常脏器,由此对途径的正常组织或多或少也会造成损伤。
以下因素会对放疗的副作用造成影响:
- 肿瘤大小与位置。如果肿瘤体积大、侵犯范围广,被照射的正常组织也相应较多,出现副作用的可能性就相对大。肿瘤距离其他正常组织较近或直接累及其他组织时,出现副作用的风险也相对大。例如,胃癌累及食管时,放疗后会出现进食后疼痛等副作用。
- 放疗剂量及剂量分布。这是影响放疗疗效和副作用最重要的因素,不同剂量和范围的照射对机体的影响也不同。
- 患者的健康状况及个体差异。不同患者对放疗的耐受程度也不同,在治疗期间保持良好的身体状态与心理健康很重要。
胃癌放疗可能出现哪些副作用?
胃癌放疗可能波及到的组织和器官包括胃、肠管、肝脏、胰腺、肾、皮肤等。从发生时间来分,放疗副作用分为急性期副作用和晚期副作用。
急性期副作用
急性期副作用通常在开始治疗后 1~2 周产生,一般会随着治疗结束而逐渐消失,主要包括以下。
- 全身反应,包括疲倦、头晕、血象低、贫血、感染、出血等,发生概率极低,且轻微,一般不需特殊处理。
- 消化道表现,包括胃黏膜损伤、食管炎,表现为消化不良、腹泻、上腹部不适等。一般在放疗超过一定剂量后放射性胃炎必然发生,在应用常规及适形放疗技术伴同步放化疗时,3 级以上的胃肠道反应可高达 57%。但随着放疗技术进步、调强等技术的运用,胃肠道严重损伤的比例可小于 5%。通常,对于轻微的胃肠道损伤可不予处理,严重者医生会予以药物对症治疗。一般在放疗结束后消化道反应会逐渐缓解。
- 肝脏、肾、胰腺、脊髓在胃癌放疗中也可能会受到轻微损伤。但目前随着放疗技术的进步,这些脏器的损伤一般无任何症状,通常也不需特殊处理。
晚期副作用
晚期副作用在治疗后几个月或几年才逐步显现出来,但持续时间较长。晚期副作用主要表现为消化道反应,例如胃肠道溃疡、穿孔、纤维性狭窄、肠梗阻等。晚期副作用的发生概率极低,通常采用先进的放疗技术可以避免。
放疗作为一种局部治疗手段,其副作用也主要体现为局部副作用,多数情况下副作用比较轻微,不必过于担心。患者要对放疗及放疗可能产生的副作用持正确态度。放疗期间,谨遵医生的医嘱,积极配合,通常需要每周检测 1 次血常规、肝肾功能,尽量进食易于消化的食物,避免食用过热食物。发生任何不适时,及时告知医生。(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胃肠肿瘤外科赵俊华参与撰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