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血病是一类起源于造血干细胞的恶性血液肿瘤。目前位列我国肿瘤发病率的第六位,临床治疗手段有限,复发和致死率高,预防才是关键。
白血病的发生是由机体的易感性、致癌物质的持续接触和机体免疫监视系统减弱,导致造血干细胞出现不典型增生,逐步变为恶性克隆性增殖,直至数量达到肿瘤发生阈值的一个慢性累积过程。所以预防白血病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目录
首先,要优生优育。
很多遗传病、先天性染色体畸变的患儿,极易发生白血病。比如范可尼贫血,21 三体引起的唐氏综合征,先天性免疫缺陷病等等,严格的产前筛检是非常必要的。
妊娠期间,避免病毒(艾滋病、梅毒、人类白血病疱疹病毒等)、化学药物等因素对受精卵和胎儿的影响也至关重要。
其次,尽量避免致病因素。
个体要尽量避免与目前已知的白血病致病因素持续接触,这一点也至关重要。目前公认的病因大致有以下几类:
生物因素:包括病毒、寄生虫等。
- 病毒因素:病毒主要遗传物质为 RNA,整合到其他生物体会改变后者的细胞遗传学信息。艾滋病毒和 EB 病毒等在鼠、猫、鸡和牛等动物中引发白血病的作用已被实验确认。
- 寄生虫:其他如寄生于猫狗等宠物的弓形虫和一些侵袭性较强的其他寄生虫,亦可对机体产生不良影响。所以要注意在疫区的防护并减少滞留,对宠物进行正规的防疫等。
化学因素:根据其作用方式分为直接致癌物、间接致癌物、促癌物三大类。
- 直接致癌物:是指这类化学物质进入机体后能与体内细胞直接作用,不需代谢就能诱导正常细胞癌变的化学致癌物。这类化学致癌物的致癌力较强、致癌作用快速,常用于体外细胞的恶性转化研究。如各种致癌性烷化剂(如染发剂,和治疗多种肿瘤的一类主要化疗药物,包括环磷酰胺、苯达莫司汀等,所以会导致患者在治疗原发肿瘤后 2~5 年出现白血病,称为第二肿瘤),亚硝胺类(隔夜食物等)致癌物等。
- 间接致癌物:是指这类化学物质进入体内后需经体内微粒体混合功能氧化酶活化,变成化学性质活泼的形式方具有致癌作用的化学致癌物。常见有多环芳烃、芳香胺类、亚硝胺及黄曲毒素等(见于油漆、工业胶水、霉变食物等)。
- 促癌物:亦称肿瘤促进剂,单独作用于机体内无致癌作用,但能促进其他致癌物诱发肿瘤形成。常见的促癌物有巴豆油、糖精及苯巴比妥(见于食物添加剂等)。需要注意减少接触和持续使用。
放射因素:各种长期或高剂量的电离辐射接触均有增加白血病的风险,主要包括以短波和高频为特征的电磁波辐射,以及电子、质子、中子、α 粒子等辐射。
电离会使机体产生大量自由基,自由基的性质非常活泼,可以破坏正常分子结构而使生物靶受伤,导致机体的染色体畸变,使癌基因突变活化及抑癌基因失活。
日本广岛、长崎爆炸原子弹后,受严重辐射地区白血病的发病率是未受辐射地区的 17~30 倍。爆炸后 3 年,白血病的发病率逐年增高,5~7 年时达到高峰。至 21 年后其发病率才恢复到接近于整个日本的水平。
放射线工作者,放射线物质(比如钴-60)经常接触者白血病发病率明显增加。
小剂量的辐射能否引起白血病,仍没有充分证据证明。
最后要强调的是对机体免疫力的维护,正常的淋巴系统,特别是其中的 NK、T 细胞,对异常增殖的细胞有清除作用。良好的生活作息和环境、适量的体育锻炼、定期的体检是对机体免疫力的保护和监测。一旦短期内出现进展较快的出血、感染、贫血等症状,和血液检查异常,及时到血液科就诊,早期鉴别和诊治也是积极防治白血病不良后果的积极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