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读懂肝癌的病理报告单?

肝癌的病理诊断报告一般由大体标本描述、显微镜下描述、免疫组化检查结果、分子病理检查结果等部分组成。

大体标本描述

大体标本描述即送检组织的肉眼所见,包括送检肝脏组织的大小,切面可见肿瘤的数量,肿瘤的大小、颜色、质地,与周围正常组织界限是否清楚,以及周围正常肝组织的颜色、质地等。

显微镜下描述

显微镜下描述首先分为原发性肝癌与转移性肝癌。不同的起源决定不同的治疗方法与预后。

  • 原发性肝癌统指起源于肝细胞和肝内胆管上皮细胞的恶性肿瘤,其中以肝细胞癌和肝内胆管癌最为常见。
  • 转移性肝癌指身体其他部位有恶性肿瘤病史,最常见起源于胃、肠的恶性肿瘤转移到肝脏。

显微镜下形态是病理区别于临床、影像的重要特点,主要包括肿瘤的组织学分型、分级和生长方式。

组织学分型

肝细胞癌的组织学类型常见有细梁型、粗梁型、假腺管型和团片型等,特殊类型有透明细胞型、富脂型、梭形细胞型和未分化型等。

分级

肝细胞癌的分化程度采用国际上常用的 Edmondson-Steiner 四级分级法,从轻到重分为 Ⅰ 级(高分化)、Ⅱ 级(中分化)、Ⅲ 级(低分化)和 Ⅳ 级(未分化)。

肝内胆管癌以腺癌最为常见,也可以出现多种组织学和细胞学特殊类型,包括腺鳞癌和鳞癌、粘液癌、印戒细胞癌、透明细胞癌、粘液表皮样癌、淋巴上皮瘤样癌和肉瘤样癌。分化程度从轻到重分为 Ⅰ 级(高分化)、Ⅱ 级(中分化)和 Ⅲ 级(低分化)。

生长方式

肿瘤生长方式包括癌周浸润、包膜侵犯或突破、微血管侵犯和卫星结节等,是术后复发风险的重要预测因素。

微血管侵犯 (microvascular invasion, MVI),也称微血管癌栓,是指在显微镜下于内皮细胞衬覆的血管腔内见到癌细胞巢团(大于 50 个癌细胞),包括:

  • M0:未发现 MVI;
  • M1(低危组):不大于 5 个 MVI,且发生于近癌旁肝组织区域(不大于 1 cm);
  • M2(高危组):大于 5 个MVI,或 MVI 发生于远癌旁肝组织区域(大于 1 cm)。

如果脉管内仅有少量松散悬浮癌细胞(小于 50 个),视为低度复发风险。

卫星结节(子灶)主要是指与主瘤分离的小癌灶,是总生存期差的预测因素。

免疫组化检查

免疫组化检查主要用于肝细胞良恶性肿瘤的鉴别、肝细胞癌与肝内胆管癌以及肝脏其他特殊类型肿瘤的鉴别、原发性肝癌与转移性肝癌的鉴别。

肝细胞癌的常用标记物有 HepPar-1、GPC-3、CD34、pCEA、CD10、arginase-1、 HSP70、GS、 AFP 等。肝内胆管癌的常用标记物有 CK19、CK7、 MUC-1 等。

双表型肝细胞癌是肝细胞癌的一种特殊亚型,表现为形态学上典型的肝细胞癌,同时显著表达肝细胞癌和胆管癌的标志物,因具有双重表型特征,恶性程度更高,预后更差,只能通过免疫组化检查才能做出诊断。

分子病理检查

分子病理检查仍是目前研究发展的方向和趋势,其对临床的实际意义仍处于研究和开发之中。

病理报告的其他常见问题

关于肝癌的病理报告,患者还常常问到以下问题。

病理报告中的“伴坏死”是什么意思?

坏死是肿瘤较常见的伴随形式,可能由于肿瘤组织生长过快,肿瘤中央血供不足导致坏死,是肿瘤侵袭性的表现。

如果术前做过治疗,则肿瘤组织的大片坏死也体现了术前治疗的效果。

病理报告中的“伴脂肪变性”是什么意思?

周围肝组织脂肪变性主要由脂蛋白合成障碍导致,严重者俗称脂肪肝,是一种可复性损伤,病因消除后可恢复正常。

肿瘤组织也可发生脂肪变性,即富脂型肝细胞癌,多化分较好。

病理报告中的“大、小细胞变”是什么意思?

大细胞变是指肝细胞的核和细胞都增大,核浆比持保不变。伴有乙肝或丙肝肝硬化的肝脏内出现大细胞变,是后续发生肝细胞癌的一个独立危险因素。大细胞变至少提示发生了倾向肝癌发病的慢性损伤。

小细胞变是指肝细胞体积减小,核浆比增大,细胞核呈拥挤表象。目前认为,小细胞变是明确的癌前病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