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内胆管细胞癌 (intrahepatic cholangiocarcinoma, ICC) 是指起源于肝脏二级胆管及其分支上皮细胞的恶性肿瘤。在原发性肝癌中,其发病率仅次于肝细胞癌。
肝内胆管细胞癌的根治方法仅有手术治疗,但因其起病隐匿,早期多无明显症状,多数患者就诊时已处于中晚期,导致丧失手术机会。
那么,肝内胆管细胞癌有哪些危险因素呢?具体的发病机制是什么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
目录
病毒性肝炎相关肝硬化
近年来,国内外多项研究表明,乙肝或丙肝相关肝硬化不仅是肝细胞癌的主要危险因素,同样也是肝内胆管细胞癌的重要危险因素,其中丙肝肝硬化患者十年内发生肝内胆管细胞癌的风险高达 3.5%。
肝炎病毒持续慢性感染,导致肝脏组织长期处于炎症状态,破坏胆管上皮细胞及周围组织,这可能是导致肝内胆管细胞癌的原因之一。
肝内胆管结石
我国为肝内胆管结石高发国度,肝内胆管结石并发胆管癌的发病率为 2%~10%。
结石引起的细菌感染、胆汁淤积、机械刺激均可导致粘膜腺上皮异常增生,甚至恶性转化。
肝吸虫病
目前已证实麝猫后睾吸虫和华支睾吸虫与肝内胆管癌密切相关,其中华支睾吸虫在我国呈地域流行趋势。
肝吸虫致癌机制,可能在于成虫在胆管内蠕动的机械性刺激,以及虫体代谢产物和胆汁成分造成的化学刺激。
其他
酒精性肝硬化以及其他原因肝硬化,也是肝内胆管癌的重要危险因素。
除此此外,国外研究表明,胆汁性肝硬化、先天性肝内胆管扩张症(Caroli 病)、糖尿病、肥胖等因素,同样与肝内胆管癌的发生密切相关。
小结
存在以上危险因素的人群,如果出现黄疸、腹痛腹胀、体重减轻等症状时,应警惕肝内胆管细胞癌的发生,争取早就诊、早诊断、早治疗。
不过需要说明的是,部分肝内胆管细胞癌患者并不存在上述因素暴露史,目前肝内胆管癌的确切发病机制尚不清楚,有待进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