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理报告中的萎缩性胃炎和肠上皮化生,意味着什么?

不少患者在面对胃镜活检的病理报告时,对于“萎缩性胃炎”、“肠上皮化生”这两个名词,会产生疑惑。此文就讲解一下这二者的含义是什么,与胃癌有何关系。

什么是萎缩性胃炎?

胃炎是由于正常胃黏膜的保护屏障与屏障破坏因素间的平衡被破坏而发生。慢性萎缩性胃炎一般由慢性浅表性胃炎发展而来,多见于中年以上患者。慢性萎缩性胃炎在病理报告中可能被描述为:炎症累及黏膜全层;黏膜固有腺体萎缩;腺上皮化生,以肠上皮化生为常见。

可见,肠上皮化生是萎缩性胃炎在结构上的变化之一,二者通常相伴存在。

什么是肠上皮化生?

化生是指一种分化成熟的细胞被另一种分化成熟的细胞所替代。肠上皮化生指的是,胃黏膜原本的上皮细胞被肠型上皮细胞所代替,是胃黏膜反复受到刺激导致损伤的一种表现,也是萎缩性胃炎的重要结构变化。更为重要的是,肠上皮化生是一种异常增生,是胃癌的癌前病变,可能会发生恶变。

二者与胃癌的关系?

萎缩性胃炎和肠上皮化生与胃癌的关系可以描述为以下的发展过程:幽门螺杆菌感染等刺激因素→浅表性胃炎→萎缩性胃炎→肠上皮化生→异型增生→早期胃癌→进展期胃癌。

虽然由此关系图来看,慢性萎缩性胃炎和肠上皮化生与胃癌似乎关系密切,但患者没有必要过度惊慌。幽门螺杆菌阴性患者胃部病变的发生是一个缓慢过程。感染幽门螺杆菌会在胃部疾病进展中起加速作用,不同类型幽门螺杆菌作用也不同,尤其是Ⅰ型幽门螺杆菌感染在胃病过程中具有主导的致病作用。 229 名萎缩性胃炎患者在随访 2~14 年后,有 3.5% 出现了癌变。

接下来怎么办?

慢性萎缩性胃炎和肠上皮化生这两种改变,经过适当的治疗和健康生活习惯指导后,通常是可逆的,也就是说胃黏膜组织通常可以恢复正常。通过早期诊断和治疗萎缩性胃炎以及肠上皮化生,是预防胃癌发生和提高胃癌生存率的关键。

主要方法包括:药物治疗清除幽门螺杆菌;规律作息及饮食,避免吃烫、腌熏制或刺激性食物,如榨菜、腊肉、辛辣食物等;戒烟、限酒;避免或调整使用损伤胃黏膜的药物;多吃新鲜水果和蔬菜等。

同时,还要进行随访监测:

  • 轻度异型增生,年龄不低于 60 岁和(或)伴有重度萎缩性胃炎的患者,要定期每半年行一次胃镜检查,其他情况下的轻度异型增生可延长至 1 年。
  • 中度异型增生的癌变率较高,在确诊后的第 1 年应每 3 个月复诊 1 次,以后可延长至半年。
  • 重度异型增生的癌变率最高,应立即复查胃镜和病理,并要尽可能在原活检部位取材,提高复查前后的一致性,必要时行镜下黏膜切除或手术治疗。

面对病理报告中的萎缩性胃炎和肠上皮化生,在战略上要藐视,患者大可不必面对这样一张报告就惊慌失措,但是也要做到战术上重视,通过规范治疗逆转胃黏膜的改变,并进行规律随访争取早期发现不良改变,才能在对抗胃癌的战役中取得最终胜利。(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胃肠肿瘤外科武剑华参与撰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