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转移是几乎所有晚期肺癌患者都会面临的一道“坎”。研究显示,每10个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中,就有3~5人会发生脑转移,腺癌患者中比例更高;小细胞肺癌患者约15%在确诊时已有脑转移,而确诊后2年内,累计半数以上的患者会出现。
目录
面对这道“坎”,目前临床怎么治?
根据目前权威指南推荐:
- 脑转移灶≤3个,优先选择副作用较小的“立体定向放疗”;
- 脑转移灶>3个,通常只能选择全脑放疗。但副作用很大,会损害正常脑组织,影响脑功能,而且寿命延长非常有限。
您可能有疑问了,放疗副作用那么大,能不能用药物治疗?
需要了解的是,在我们的血液和大脑之间,存在着一道“屏障”,学名叫“血脑屏障”,正常情况下,它可以阻止血液中某些有害物质进入大脑,但同时也阻挡了多数抗癌药物,使大脑成为癌细胞的“庇护所”。
那么,脑转移真的就无药可医了吗?并不是,目前一些新型靶向药和免疫治疗药物,具有能穿过血脑屏障的“超能力”,让癌细胞无处可躲。
不同的患者有不同的新药选择。
有突变“靶点”:选用新型靶向药
EGFR 和 ALK,医学上全称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和“间变性淋巴瘤激酶”,是目前肺癌中我们了解最清楚的两个“靶点”。有这两个靶点的患者,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选用适合的靶向药。
目前,这两类靶向药都已经“三代同堂”,对付脑转移的能力也各不相同。
EGFR靶向药
第一代和第二代 EGFR 靶向药,不能有效穿透血脑屏障,对抗颅内癌变的能力有限。不过,第三代的奥希替尼和目前处于临床试验阶段的 AZD3759,能更高效地穿透血脑屏障,对脑转移的疗效不错。
对脑转移患者,奥希替尼的疗效明显好于化疗(下图),患者中位无进展生存期可达15.2个月;AZD3759 则能使52%的患者的脑部转移灶缩小,其中28%缩小超过30%。
治疗有效率:
颅内缓解时间(月)
ALK 靶向药
第一代的克唑替尼对晚期肺癌的治疗有一定局限性,第二、三代药物对颅内病灶疗效较好,如下表所示:
级别 | 药名 | 疗效 |
第二代 | 阿来替尼 | 可使患者的脑转移风险降低84%,疾病进展或死亡风险降低50%以上,使脑转移患者无进展生存期达27.7个月 |
塞瑞替尼 | 可使脑转移患者颅内总缓解率达45%,中位无进展生存期延长至9.2个月 | |
布格替尼 | 可使患者中位无进展生存期延长至12.9个月 | |
第三代 | 劳拉替尼 | 能更广泛地抑制各种类型的 ALK 靶点,可挽救许多其他治疗方案失败的患者:对于克唑替尼、克唑替尼+化疗、两种或三种 ALK 靶向药治疗失败的患者,劳拉替尼的颅内有效率分别高达100%、55.6%、41.2%和57.1% |
总的来说,阿来替尼疗效优于布格替尼和塞瑞替尼,劳拉替尼主要适用于耐药后的患者。
没有突变“靶点”:选择抗血管生成药或免疫治疗
抗血管生成药
“抗血管生成治疗”能使肿瘤血管退化,并抑制新生血管,使癌细胞失去血液营养供应,达到“饿死肿瘤”的目的。
化疗联合抗血管生成药物如贝伐珠单抗后,患者的中位无进展生存期增加了两倍(从4.5个月增加到9个月),并且颅内缓解率与颅外相似,也就是似乎打破了脑作为肿瘤庇护所的”魔咒“。不过,这还需更多研究证据的支持。
免疫治疗药物
免疫治疗新药如纳武利尤单抗(俗称“O药“)、帕博利珠单抗(俗称”K药“)和Atezolizumab,也为脑转移患者提供了治疗选择,疗效如下所示:
药名 |
疗效 |
纳武利尤单抗 | 与化疗相比,纳武利尤单抗治疗,患者更少出现脑转移进展 |
帕博利珠单抗 | 对于PD-L1表达>1%的脑转移患者,缓解率达40% |
Atezolizumab | 可使脑转移患者疾病进展风险下降39%,死亡风险下降45% |
可以说,对于脑转移患者,这3个药都适用。但是,这类药物面临的问题是,医生很难找出适合治疗的患者。而在不经筛选的患者中,这类药物的有效率不到30%,对脑转移患者的有效率就更低。
总而言之,对于有突变“靶点”的脑转移患者,靶向治疗效果好,可使患者生存时间延长11~24个月;而对于没有突变“靶点”的患者,抗血管生成药和免疫治疗也提供了一些新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