淋巴结捡取通常在胃癌手术后由外科医生或病理医生进行,目的在于从切除标本中获取淋巴结,进而送检病理,由病理医生判断每个淋巴结是否有转移,并据此进行分期。
精准的分期是对胃癌进行术后预后判断及辅助治疗选择的关键,而淋巴结捡取则是实现精准分期的重要环节。根据胃癌美国癌症联合委员会(American Joint Committee on Cancer,AJCC)TNM 分期指南,要求最低捡取 16 枚淋巴结,我国医院通常以此为标准。
淋巴结捡取数高,提示预后相对较好
众多文献均报告,淋巴结捡取数高往往预示预后更好,然而,这一现象产生的原因并不十分清楚。有学者指出,这是由于“分期迁移”造成的,这个概念不容易解释,简单来说就是,淋巴结捡取相对少的患者可能存在漏检的淋巴结,其分期可能并不准确,而淋巴结捡取相对多的患者分期更准确。在这种情况下,被判定为同样分期的患者中,淋巴结捡取数少者可能事实上应该被判为预后更差的分期,这种错误判断导致该患者在与被判为相同分期的患者比较时,相对预后不良。
但是,需要强调两点。一点是“分期迁移”仅仅是一种理论,这个理论并不一定正确。另一点是,淋巴结捡取数受患者的个体差异影响很大,患者年龄、肿瘤部位、是否进行术前新辅助治疗等因素均影响淋巴结捡取数目。因此,如果术后病理报告中淋巴结捡取数较少甚至小于 16 枚,并不是判断手术不彻底或者病理检查不细致的直接证据,对于有的患者,即使临床医生和病理医生用尽各种办法去捡取淋巴结,其淋巴结捡取数仍很少,此时病理分期应当是准确无误的。
是否采用辅助手段不影响淋巴结捡取准确性
有的时候,为了提高淋巴结捡取数目,试图更准确地检查淋巴结,临床医生或病理医生可能会采用亚甲蓝(Methylthioninium Chloride)注射、加入脂肪溶解液、甚至最新的光学分子影像等手段。这些手段均可能有助于淋巴结捡取,但是支持这些方法的证据尚不充足,国内外指南也均不常规推荐这些手段。因此,无论医生是否进行此类操作,均不对胃癌病理检查结果的准确性构成直接影响。
淋巴结捡取数暂不作为术后治疗依据
淋巴结捡取数目对于术后治疗是否具有指导作用,目前尚无足够证据,因此,通常情况下,淋巴结捡取数并不影响术后治疗决策。特殊情况下,医生在做术后辅助治疗决策时,可能会对于一些淋巴结捡取数较低的患者使用更高强度的术后辅助治疗方案,但做这一决定时会参考患者的其他情况,基于医生的经验做出综合判断。(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胃肠肿瘤外科高鹏参与撰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