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射性粒子植入:适用人群、注意事项及常见问题解答

放射性粒子植入术属于近距离照射治疗的一种重要治疗方法,即将放射性粒子通过特定的3D计划系统定位种植于前列腺内部,提高前列腺的局部放射剂量,达到杀灭或者抑制前列腺癌细胞的作用。

这种内放射治疗使前列腺获得的放射剂量能达到外放疗的2倍。

常用于前列腺癌的放射性粒子包括:

  • I(碘-125)
  • Pd(钯-103)
  • Cs(铯-131)

放射性粒子植入术具有微创、疗效好、并发症少,住院天数短,康复快等优点。

哪些患者适合接受粒子植入?

总体而言,粒子植入适用于各期前列腺患者,以局限性早期前列腺癌为主,对中晚期前列腺癌亦可以采用粒子植入联合辅助内分泌治疗或者外放射治疗。

单一前列腺癌粒子植入治疗只适用于那些通过粒子植入即可覆盖所有肿瘤病灶的病人,以达到根治的目的。

哪些患者不适合接受粒子植入?

符合以下情况的患者不应接受粒子植入,属于绝对禁忌症:

  • 预计生存期小于5年;
  • 前列腺电切术后缺损较大或预后不佳;
  • 一般情况差,无法耐受局麻下穿刺者;
  • 有广泛远处转移灶。

符合以下情况的患者应慎用粒子植入,属于相对禁忌症:

  • 前列腺腺体体积大于60ml;
  • 既往有前列腺电切史(前列腺缺损不大,总体形态尚规则);
  • 严重糖尿病(需控制血糖在10mmol/L以下);
  • 多次盆腔放疗及手术史。

粒子植入的过程是怎样的?

粒子植入前,物理师和临床医生会充分沟通,根据每个病人的具体情况调试计算机计划系统,设定相关参数,如放疗剂量、空间分辨率、灰度对比、几何精度和距离测量。可以通过经直肠超声(transrectal ultrasound,TRUS)、CT、MRI来辅助治疗计划的设计。

粒子植入术后有哪些注意事项?

  • 粒子种植后,医生会立即进行膀胱镜检查,清除血凝块和误置入膀胱、尿道内的粒子,并向患者说明,粒子有迁移到肺或其他器官的风险。
  • 粒子植入后,医生会进行剂量分布分析,通过分析了解实际治疗与最初的治疗计划相差有多远。尽管从X片平片能准确数出植入粒子数目,但仅通过平片来进行植入后剂量分布分析是不够的,必须通过以CT或MRI为基础的影像学来评估粒子在前列腺内的分布以及粒子与膀胱和直肠的关系。
  • 定期随访PSA的变化,及时调整治疗策略。放射性粒子治疗后PSA 不会立即降至很低甚至测不出,而是逐渐下降的。通常而言,在第1年内会逐月下降,第2年趋于平稳。特别是对于中高危病人,若出现生化复发者,及时进行补救性内分泌治疗。
  • 放射性粒子治疗后前列腺体积并不立即缩小,主要与治疗后前列腺水肿有关。
  • 短期并发症(1年内出现)主要包括:
    • 尿频、尿急及尿痛等尿路刺激症状;
    • 排尿困难和夜尿增多;
    • 大便次数增多及里急后重等直肠刺激症状;
    • 直肠炎。

这些症状可通过解痉、止痛、会阴冰敷、软化大便等措施来缓解。

  • 长期并发症(1年以后出现)主要包括:
    • 慢性尿潴留
    • 尿道狭窄
    • 尿失禁

长期并发症的总体发病率较低。

总之,经会阴前列腺癌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是前列腺癌有效的治疗手段,这种方法相对安全又有效,但比较复杂,专业性很强,要求放射肿瘤学家与其他专业的人员密切合作才能顺利完成。

常见困惑及解答

1. 放射性粒子是否会移位到其他部位?

粒子漂移(也有称籽源移位),有可能,但概率低。据Tapen 等报道290 例患者中籽源血行到肺部的发生率为5. 9% ,但均无临床症状。种植术后,医生即会对病人进行膀胱镜检查,以清除移位的粒子。

2. 体内的放射性粒子是否会对家人产生辐射?

从理论上来说,尽管植入的粒子具有放射性,但这种放射性的范围仅限于2-4mm,粒子发出的放射线绝大多数被前列腺吸收,所以放射性粒子种植治疗后的患者并无放射性。

临床实际中,我们还是建议病人种植后,病房里面要隔离一下,睡单间。回家后尽量避免与家中的小孩或孕妇近距离长时间的接触。

3. 如果PSA下降不明显,是否可以二次植入?

一般不建议行二次粒子植入。若PSA下降不理想,则需要联合内分泌或者化疗等其他治疗方案。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