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癌诊断中,CT 常作为首选推荐检查方式。磁共振诊断主要适用某些CT无法解决的特殊专业问题,包括肿瘤胸壁侵犯的评估、肺上沟瘤、心脏侵犯评估和远处转移评估等。
肺癌筛查中,低剂量螺旋 CT (low-dose CT,LDCT)似乎已成为最常见推荐的诊断方式。
那么,磁共振检查对肺癌诊断有用处吗?有什么优势和局限呢?
目录
一、磁共振诊断肺癌并不常用
磁共振成像是一种生物磁学核自旋成像技术,与 CT 相比,软组织分辨力好;它可以根据需要显示横断面、矢状面、冠状面或任意维度的图像;对人体没有电离辐射。
磁共振成像用于头颅、四肢、腹部检查时,可以清晰显示细微的解剖界线,并能区分出血、水肿、蛋白渗出、细胞浸润、脂肪渗透等细节。
不过,在肺癌诊断中,磁共振的使用并不广泛,原因是其存在一些局限性限制了在肺癌检查中的应用:
(1)肺随呼吸运动变化,磁共振成像空间分辨力较低,其成像需要时间较长,容易出现运动伪影,进一步影响空间分辨力;而CT空间分辨力高、扫描迅速,可在一次屏气时间内完成检查,基本不受呼吸运动影响。
(2)肺部肿瘤周围,正常肺泡结构富含气体。影像检查最主要需求,是在含气结构中灵敏地发现密度增高的组织,而不是精细区分不同软组织的性质差异。这方面不是磁共振的优势,而正是 CT 的优势。
(3)磁共振无法显示钙化病灶、对肺部疾病的鉴别造成一定困难。
二、医生何时建议做磁共振检查?
目前,对于肺癌检查,磁共振只用于某些 CT 无法解决的特殊专业问题:
1.肿瘤胸壁侵犯的评估
有时,CT 很难区分靠近胸壁生长的肿瘤的状态,是仅紧贴壁层胸膜,还是已侵犯入胸壁。
磁共振成像,可以观察胸膜外正常存在的脂肪层有没有被其他软组织隔断,就可以比较准确地判断肿瘤是否直接侵犯到胸壁。
需要指出的是,和 CT 一样,磁共振无法区分脏层胸膜(肺表面)和壁层胸膜(胸壁内),所以在大部分情况下,并不比CT有明显优势。只有在CT诊断不清时,才需要磁共振帮助诊断。
2.肺上沟瘤
磁共振用于肺上沟瘤的评估有一定优势。因为磁共振三维重建图像可以清晰显示纵隔血管和臂丛神经的侵犯情况;肿瘤是否侵犯椎体、脊髓,磁共振也能提供准确信息。
文献报道,在评估肺上沟瘤的范围方面,磁共振准确率达到90%以上,而 CT 只有 60% 左右。
3.心脏侵犯评估
磁共振能够清晰显示心包膜。当怀疑肿瘤已侵犯至心包时,可以通过磁共振进行分辨,尤其可以使用动态模式,观察肿瘤和邻近组织的相对运动,评估准确率可以达到 90% 以上。
4.远处转移评估
肺癌常见转移部位有头颅、肝脏、肾上腺、骨骼,这些部位都是磁共振优势区域,必要时需通过磁共振检查,明确有无侵犯、及侵犯的具体情况。尤其对于怀疑颅脑转移的患者,磁共振优势明显,在细小病灶或者脑膜转移上,磁共振的分辨度较CT高。
延伸阅读
磁共振诊断原理
磁共振成像的基础,是核子自旋运动。
“核子”(nucleon)是一个化学和物理名词,是指组成原子核的粒子。“自旋”,是原子核的一个重要性质。
不同核子的自旋运动各不相同,处于一种杂乱无章的状态。而当人体进入一处强大磁场内时,核子将按外部磁场方向排列一致进行自旋运动;停止外加磁场磁力后,核子会快速回到原初状态(专业上称为“驰豫”),并释放相应能量。整个过程就如同是军队队列训练的集合和解散一样。不同核子、不同磁场切换条件,就会表现出不同的驰豫规律,释放不同的能量。
使用专用设备、将特定的磁场切换条件作用于人体,探查各部位释放的能量,应用计算机分析运算并转化为专业图像,就能告诉医师人体相应部位物质结构的特征。放射医师分析这些图像,就能辨别病变组织和正常组织,通过不同的成像条件,还能够精确判读病变的性质。
相关阅读:
共同审核:广东省人民医院 广东省肺癌研究所 潘燚主任医师 陈志勇医生 张嘉涛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