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疫治疗如此新,关于它们的研究证据充分吗?我们会不会成为“小白鼠”?

广义的肿瘤免疫治疗最早开始于 1893 年,在 PD-1/PD-L1 抑制剂出现之前,白介素-2、干扰素等免疫相关药物都曾用于肿瘤治疗。

1987 年,美国学者Jim Allison发现了 CTLA-4;1989 年,以色列学者Zelig Eshhar开发了第一代CAR-T细胞;1992 年,日本学者Tasuku Honjo发现了 PD-1;1999 年,美国华裔学者陈列平发现了 PD-L1。之后,伴随着以 PD-1/PD_L1 抑制剂为代表的几种免疫检查点药物的上市,免疫治疗成为肿瘤领域最炙手可热的“明星”。

任何一款新药上市,都需要经过基础研究、动物实验和人体试验这 3 个步骤。在正式上市前,需经过I~III期人体试验的验证。其中,I期试验观察人体对新药的耐受度和药代动力学(安全性评估);II期试验主要评价药物疗效;III期试验是对药物疗效和安全性的确认,并检验新药的最适剂量,最终为药物申请注册审查提供充分的证据。此外,在新药上市后,还会进行IV期临床试验,考察广泛使用条件下药物的疗效和不良反应。

目前已获得美国FDA批准的 5 个 PD-1/PD-L1 抑制剂和它们的适用范围,都有明确的人体试验数据。因此,在适应证内使用这些药物治疗,并非“试药”,更谈不上成为“小白鼠”。国外上市的药物,在进入我国之前,还需要在中国患者中开展临床试验,进一步验证安全性和疗效。

共同审核:广东省人民医院 广东省肺癌研究所 王震副主任医师 黎琳琳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