术后一周,应该怎么过?

术后第一周,您可能处于什么状态、遇到哪些问题,又需要配合医生完成哪些“任务”呢?

咳痰是第一要务

在这一周内最需要做的、第一天开始就需要提上日程的,就是咳痰。

这是因为,术后气管内可能会不断产生痰液,甚至是一些血性分泌物,都需要通过主动咳嗽来排出。患者术后尽量坐起,有经验的护工和护士可以帮助刺激您的咽部、形成咳嗽反射,或者用拍背等方式促进排痰。

然而,您主动积极参与才是最关键的。很多患者因为疼痛、无力等原因不努力排痰,家属也因为心疼而执意让患者好好休息,这些都可能是术后肺复张不全、出现并发症的“导火索”。把痰排干净之后,尽量多练习深呼吸动作,使剩余的肺组织尽快充满胸腔(“复张”),来尽可能恢复肺功能。

有的患者明明手术前还会咳嗽,手术后就突然“不会”了,即使充分镇痛和营养补充之后还是“不会”。这并不是患者自己偷懒,而是手术当中可能对咳嗽反射所需要的神经存在一定的麻痹和破坏(这种破坏很多时候是必须的),因此导致咳嗽反射减弱,造成“不会”咳嗽。

这时,医生会根据您的自身情况,选择时机用气管镜吸痰,也就是将一根细管从鼻孔伸入到肺气管的深处,把痰液吸出来。一般术后3~4天后,神经功能会逐渐恢复,咳嗽反射也能重新建立,一般就不需要气管镜吸痰了。

术后为了帮助排痰,医生会给您使用类似于氨溴索类的药物,来分解痰液之间的紧密连接。另外,每天都会做多次盐水雾化,来湿润气道、稀释黏痰。

术后可能需要用哪些药?

除了上面谈到的用来分解痰液的氨溴索,术后可能还需要用一些药物。

由于呼吸道和外界是相通的,因此理论上肺手术并不是完全无菌的操作,手术后还会预防性地使用抗生素。医生还会一些对术后患者应用抗凝药,来预防下肢静脉的血栓形成。如果您既往有任何疾病,都可以在手术后根据医嘱继续服药。

活动下肢

术后要多活动腿脚。手术当天苏醒后,您就可以有意识地在床上动一动腿,家属也可以帮着揉捏小腿,来促进血液循环,减少血栓的发生。手术后,医生也建议尽早下地活动,同时要注意观察两条腿是否一样粗,如果发现一条腿肿胀、明显比另一条腿粗,需要立刻告知医生或护士,接受超声等相关检查。

术后3~4天,您可能已经逐渐适应了术后的生活,无论吃饭、睡觉和活动、排痰都会大大好于术后一两天。这时,引流量会逐渐从暗红色变成淡红色,最终可能会变成清亮的浅黄色。如果引流量不多,就可以准备拔出引流管出院了。医生会建议您再加强活动,甚至可以爬爬楼,来促进身体吸收胸腔积液。

拔管后积液多了怎么办

前面说过,拔出引流管后要继续保持活动量。要注意的是,拔管后,体内的胸腔积液要靠身体重吸收,如果活动量不足,重吸收的速度不够,您可能会出现一定程度的发热。如果体温在38.5°C以内,同时不伴有血象(白细胞)的异常,都可以考虑为“吸收热”,只需要物理降温(例如温水擦浴)就可以。如果胸腔大量积液,出现呼吸困难等不适时,医生会酌情再次穿刺引流。但只要活动充分,这种情况一般很少发生。

小结一下:通常情况下,术后第一天就可以拔除尿管,开始自己吃饭、下地、上厕所这些日常活动。医生会鼓励您增加活动量和呼吸功能锻炼,您也会需要亲属的陪伴、配合护士完成基本的护理、帮助保护好您身上的管路(如静脉输液、引流管等)。

大致了解即将发生的事、要做的事后,您每天跟医生交流好、配合好,顺利出院,就不会感到那么焦虑了。

共同审核:广东省人民医院 广东省肺癌研究所 谢亮副主任医师 董嵩医生 郑少鹏医生

共同作者:北京大学肿瘤医院 王兴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