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白血病和慢性白血病在治疗上有何不同?

很多人都以为“急性白血病”和“慢性白血病”是同一种疾病的不同时期。其实这是一种误解:两者是不同的两种疾病

白血病是起源于造血干细胞的恶性肿瘤,根据白血病细胞的分化程度和自然病程分为急性和慢性两大类:

  • 急性白血病细胞的分化停滞于早期阶段,多为原始细胞和早期幼稚细胞,病情发展迅速。
  • 慢性白血病细胞的分化停滞于晚期阶段,多为较成熟细胞或成熟细胞,病情相对缓慢,自然病程可达数年。

因此,对于不同特质的白血病细胞,选择的治疗方法也是不同的。

急性白血病

  • 急性白血病细胞以原始细胞和幼稚细胞为主,这些不成熟的白血病细胞大量增殖并蓄积在骨髓和外周血,导致正常造血受抑,表现为发热、出血、贫血。同时还会浸润肝、脾、淋巴结等正常组织器官,表现出肿大、疼痛等不同的症状。
  • 急性白血病尽管起病轻重缓急不一致,但是疾病进展迅速,如果没有及时有效地进行治疗,通常数月内死亡。
  • 急性白血病必须选择化疗药物诱导缓解治疗。治疗原则遵循尽早、联合化疗、足疗程。获得缓解后再根据疾病的危险度分层选择巩固、维持治疗以及造血干细胞移植。
  • 在治疗期间还需要密切监测并且及时纠正出血、贫血,积极预防感染。

慢性白血病

相较于急性白血病的进展迅速,慢性白血病的病情发展相对缓慢。慢性白血病主要分为慢性髓系白血病(又称慢粒)和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慢性髓系白血病(慢粒)

  • 慢粒自然病程分为慢性期、加速期和急变期。发病机制是细胞中形成 BCR-ABL 融合基因,影响细胞的增殖、分化与凋亡,最终导致慢粒的产生。
  • 国际国内权威指南推荐慢粒的首选治疗是甲磺酸伊马替尼,一种酪氨酸激酶抑制剂,通过选择性抑制 BCR-ABL 蛋白的酪氨酸激酶活性来抑制白血病细胞增殖,是第一个用于慢粒的靶向治疗。
  • 不同时期的慢粒都可以应用甲磺酸伊马替尼,需要定期进行疗效评价对治疗策略做出适宜调整。例如,增加剂量、换用二代酪氨酸激酶抑制剂或是尽早接受造血干细胞移植。

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 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是一种低度恶性B淋巴细胞肿瘤。好发于老年人,早期症状并不明显,大部分呈现慢性、惰性病程。所以早期不需要治疗,以随访观察为主。当病情进展出现发热、消瘦、贫血和血小板减少等症状,才开始治疗。
  • 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通常首选单药化疗,例如苯丁酸氮芥、苯达莫司汀、氟达拉滨等。联合化疗的疗效并不优于单药化疗。
  • 目前,更多免疫治疗药物应用于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并且获得显著的疗效。例如 CD20 单克隆抗体、依鲁替尼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