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乎所有糖尿病患者都知道,要控制血糖首先是要控制饮食,但是到底如何控制饮食,总感觉很多时候迷茫困惑得很,另外对于需要长期乃至终身控制似乎也没有什么信心和毅力。每一次拿着血糖报告去看医生的时候,得到的答复或者是“不错,最近应该嘴巴管得紧,饮食控制的可以”,或者是“你看看血糖又高了,是不是又没有注意控制饮食呀”。
我们都知道饮食控制重要,但是进食和享受美食这是人的天性呀,让糖尿病患者如何能够又享受美食,又不妨碍干扰代谢控制呢?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大多数人。
按照传统的饮食控制学说,对于糖尿病患者的饮食控制主要是控制总体热量的摄入,而并不限制各种食物组份,并且也有观点提倡“少食多餐”,认为这样可以减轻对于胰岛的工作负荷。
从这个理论出发,也就意味着糖尿病患者其实任何食物都是可以进食的,只是每一种食物需要控制在一定的推荐摄入量之间,另外还可以进行分餐,也就是从每天进食三餐变为进食四餐甚至五餐、六餐,但是每一餐得满足整体一天热量控制的需要,不能进食得非常饱。
根据这样的理论和学说,也逐渐演化出很多方便病人进行自我饮食管理的工具,比如“热量当量”、“手掌法则”以及“血糖指数”等等,以上总总虽然对于理论进行了有效的操作落实,但是很多患者依然感觉操作不便,并且难以在日常生活中每日坚持。
那么到底应该如何进行饮食控制呢?到底上面所说的这样的方法对还是不对呢?
其实对于肥胖型的2型糖尿病而言,问题没有那么复杂。我们首先要明确的是2型糖尿病很多时候并不是因为胰岛素的绝对缺乏所导致的,而是由于环境以及体内的各种原因导致了胰岛素不敏感,不能起到那么有效的降糖作用。这就像一把剁肉的刀,刀锋不锐利钝化了,那么自然剁起肉来也就不是那么爽利了。
在这些导致胰岛素不敏感的原因中,很大一部分是因为体内的脂肪积聚、身体肥胖。因此对于2型糖尿病,特别是肥胖型的2型糖尿病患者,控制体重,最好能够减少体内脂肪的控制方案,无论是对于血糖,还是对于患者的生活都是有益的。
胖子之所以胖,必然是吃得多了和动得少了,所以我们印象中的减肥都是或者强调少吃、或者着眼运动。但实际情况是,病人忍受了少吃多动的痛苦而并没有达到减轻体重的目的,这也就被很多病人戏谑为“喝西北风都胖”。那么减重控制真的那么繁琐痛苦吗?
其实现在有一些研究显示,我们可以通过一种变通的方案,既照顾减重控制的需要,又对于患者不那么痛苦,如此何乐而不为呢?
办法一:减少进食频次。我们印象中一日三餐似乎是天生而定的,但是要知道在古代,我们的先人们可没有我们现在这么舒服,基本都是一日两餐甚至一餐的。有研究显示在一日总热量固定的情况下,把原来一日三餐改为一日两餐,是能够有效地控制体重增长并带来血糖降低的益处的。一般的做法是减少晚餐并逐渐至不进食晚餐,这样达到一日早、午两餐的结果,有兴趣的糖尿病友不妨试试。
办法二:改变饮食结构。我们一直听到饮食要均衡,营养要全面的说教,但是谁又能想到竟然有研究发现通过减少饮食中的碳水化合物量,也就是主食的量,最终达到减重控糖的效果呢?这确确实实是存在的,但是这样的饮食方案目前认为只建议短期间断性进行,毕竟我们对于食物中各种营养物质的依赖是全面而均衡的。
办法三:短期辟谷治疗,也就是科学上所说的“极低热量饮食”。辟谷,相信有一些朋友应该听说过,这是中国古代的一个观念,认为可以通过禁食来延年益寿。现代科学通过实验证明,短期间断性的极低热量饮食是能够达到长期中低热量饮食同样的减重控糖效果的。不过需要提醒各位糖尿病友的是,这样的短期限食治疗存在一定操作不当的风险,因此建议患者在专业医务人员的照护下进行。
办法四:延长进食时间。我们平时可以观察到一个现象,也就是一般胖子虽然每次进食量不多,但是进食速度非常快。因此有科学家设计了这样的实验,通过人为减缓胖子的每餐进食速度,发现这样也可以起到减肥控糖的作用。如果各位糖尿病友有兴趣,也可以试试“每口饭咀嚼20次再下咽”的方法哦。
以上种种是最近一些饮食控制的新方法,各种方法对于肥胖型的2型糖尿病都有一定作用,总的来说患者操作执行起来并不复杂,也容易坚持,所以推荐给各位糖尿病友,试试无妨。
最后送各位糖友一段饮食歌谣,以供大家方便记忆:“糖友饮食慢慢吃,一天两顿可试试,早餐丰盛晚餐简,短期辟谷能获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