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血干细胞移植是众多恶性血液病包括白血病、淋巴瘤等唯一的治愈手段,相当于一个特大型的手术操作。移植过程不可避免的会对患者身体造成一些不良影响,主要有以下:
目录
主要脏器损害
移植前患者需要接受大剂量放化疗,放射线和化疗药物不可避免的会对胃肠道、肝脏、肾脏、心肺等造成损害。最常见的是恶心呕吐等胃肠道反应,患者可能出现肝肾功能异常,心功能不全。
监测患者心、肺、肝、肾功能,及时给予保肝、护肾等处理;在放化疗的同时,积极给予止吐等对症处理,将脏器损害减少到最小。
感染、贫血、出血
患者在接受超剂量放化疗后两周内,外周血白细胞下降至最低值,容易出现感染和发热;血小板低下时,容易发生出血;红细胞低下导致头晕、乏力等贫血症状。
移植后到了骨髓抑制期,会及时给予造血生长因子,包括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红细胞及血小板生成素,帮助患者恢复造血;同时还会积极申请血小板、悬浮红细胞输注,帮助渡过骨髓抑制期;如果出现感染,也会及时给予广谱高效抗感染治疗。
一旦两周左右患者骨髓造血能力恢复,上述感染、贫血、出血症状都会明显好转。
移植物抗宿主病(graft versus host disease, GVHD)
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分为急性和慢性。
- 急性 GVHD 往往发生在移植后 100 天内,患者表现为皮疹、腹泻及黄疸等肝功能损害。
- 慢性 GVHD 发生在移植 100 天后,是一种类似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全身性疾病,常累及多个器官。
移植期间会给予免疫抑制治疗,预防 GVHD。如果移植后患者一旦出现上述症状,给予激素等其他免疫抑制剂治疗,尽量控制其程度,减少脏器损害。
出血性膀胱炎
出血性膀胱炎是造血干细胞移植的常见并发症之一,是由于预处理所用化疗药物损伤膀胱粘膜所引起的,部分也与病毒感染密切相关。临床表现为不同程度的血尿,并出现尿频、尿急、尿痛症状。
多数患者经过大量输液、碱化尿液、抗病毒等治疗后可以痊愈。
移植物排斥
指供者造血干细胞未能植入患者体内,移植物排斥一旦发生,造血干细胞不能移植成功。
移植前寻找合适的供体、预处理的进行、血液制品及抗生素支持治疗,造血生长因子应用、移植合并症的有效预防,均可使移植物排斥危险性降低,成功率增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