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肿瘤的分子靶向治疗在临床的应用逐年增多,发挥的治疗作用也日益增大,将成为21世纪最有前景的肿瘤治疗方式。
日本的一项Ⅲ期临床试验数据显示,对于EGFR基因突变的NSCLC患者的一线治疗:吉非替尼组有效率为72%,化疗组为38%,P值小于0.001,具有统计学差异(P<0.001);而且吉非替尼组在pfs上也显示出了优势。trust研究为既往至少一次标准方案放化疗后疾病进展和不适宜进行化放疗的晚期nsclc患者提供特罗凯治疗,dcr率(完全缓解+部分缓解+稳定)达68%,1年生存率39%。< p=””>
通过与ATP竞争性结合细胞外的配体结合位点,阻断分子内酪氨酸的自身磷酸化,阻断酪氨酸激酶活化,抑制EGFR激活,从而抑制细胞周期进程、加速细胞凋亡、抑制血管生成、抑制肿瘤细胞的浸润和转移。
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在多种肿瘤细胞过量表达,如胰腺癌、乳腺癌、结肠癌和非小细胞肺癌等,因而可以用于多种肿瘤的治疗。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 EGFR)是一类具有酪氨酸激酶(tyrosine kinase,TK)活性的蛋白质,广泛分布于哺乳动物的上皮细胞,所有鳞癌细胞都有表达,65%以上的大细胞癌和腺癌也有过度表达。
的主要副反应有皮肤不良反应、乏力、腹泻、恶心、呕吐、间质性肺炎等等,其中比较严重的是皮肤不良反应。
导致的皮肤不良反应表现为:痤疮样皮疹甚至脓疱样丘疹;甲沟炎及甲裂;毛发改变;皮肤干燥;超敏反应及黏膜炎。
严重的皮肤不良反应不但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导致患者无法参与正常的社会活动,而且可能导致靶向药物减量甚至停药,影响了药物的疗效。
早期的BR.21 研究发现皮疹的出现与疗效呈正相关[3],皮疹的出现往往意味着治疗有效, 优异的疗效和可怕的皮疹集于一身,因此EGFRIs药物被称做天使和魔鬼的结合。
目前本人于通过对大部分靶向药物治疗后的病人辨证分析,通过中药外敷,在不停药的前提下,明显缓解了皮肤不良反应,解决了患者的“面子”问题。
附病例
患者老年女性,口服某靶向药治疗1周后,出现严重的皮肤瘙痒,红肿,因搔抓后部分皮肤化脓,高热,自行停药3天,来我门诊就诊,在对患者进行心理疏导后,给予止痒平肤液外抹,1周后患者皮肤症状改善明显,继续原剂量用药。
患者老年女性,口服某靶向药物1月后,出现皮肤严重脱屑,瘙痒严重,皮肤干燥,皲裂,严重影响正常生活,通过主治医师介绍,来我们门诊治疗,给予止痒平肤液及中药润肤膏外抹,中药口服,1周后皮肤干燥症状明显缓解,不皲裂,大大提高了患者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