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糖尿病足?

  据中国糖尿病协会2010年的调查,我国的糖尿病发病率已高达9.7%——也就是说,我国有近一亿的糖尿病患者——我国已超越印度成为糖尿病第一大国。如此庞大的患者基数,必然预示着庞大的糖尿病相关并发症患者人群,而糖尿病足即是糖尿病的重要并发症之一。

  糖尿病足――糖尿病患者难以挣脱的枷锁

  世界卫生组织对糖尿病足的定义是:糖尿病患者由于合并神经病变及各种不同程度末梢血管病变而导致下肢感染、溃疡形成和/或深部组织的破坏。简而言之,糖尿病足就是糖尿病导致的下肢血管及神经病变。国外有统计显示,糖尿病发病5-10年及10年以上者,下肢血管病变的发病率分别为23%和66.7%,且10年以上患者神经病变的发生率可高达90%。

  糖尿病足究其形成机制,主要是由于血液持续的高糖状态导致血管管壁功能和结构的异常改变,造成其供血区,包括周围肌肉、骨骼及神经等组织的缺血性损伤,表现为肌肉萎缩、骨质疏松、感觉异常,乃至皮肤溃疡。血流的减少,自然会影响到局部组织的防御功能,所以糖尿病导致的足部溃疡往往迁延难愈。事实上,这种足部溃疡临床中并不少见。12%~25%的糖尿病患者在其一生中都会发生足部溃疡,85%糖尿病患者截肢的原因也正是因为足部迁延难愈的溃疡。

  临床中根据患者缺血症状的轻重将糖尿病足分为4期:1期患者病情最轻,仅感觉下肢发凉、麻木,时而发生腿抽筋。此期患者临床中就诊率并不高,患者多未重视或被误诊,从而延误病情;2期患者下肢缺血症状逐渐凸显,多表现为“间歇性跛行”,即步行一段距离后出现下肢疼痛,被迫休息一会后疼痛即可缓解,可继续行走,如此往复。而且随着缺血程度的加重,行走距离将逐渐缩短,直至出现“静息痛”――此为临床3期,表现为休息时下肢的持续性疼痛,尤以夜间时明显,患者常常整晚抱膝而坐,疼痛难寐。临床中许多患者直到此期才来就诊,错失了治疗的最佳时期,往往面临截肢的风险。到第4期,周围组织长时间的严重缺血,出现肢体发黑、溃疡、坏死――俗称“老烂脚”。 “老烂脚”顽固难愈,患者往往失去了治疗的信心,最终只有一种选择――截肢。据统计,糖尿病足的截肢率高达26.4%,位居非外伤性截肢之首。全球每30秒就有一条腿因糖尿病而截肢,并且一半以上的截肢患者5年内需行第2次截肢。

  由此可见,糖尿病本身并不可怕,糖尿病引起的下肢血管和神经病变才是真正需要引起人们重视和关注的――它们是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的直接元凶。糖尿病足已成为糖尿病患者身心的沉重枷锁。

  我们能做什么?

  糖尿病足是一种跨学科疾病,对糖尿病足的治疗也需要多学科协作,包括内分泌科、皮肤或整形科、矫形外科或骨科、血管外科等等。

  稳定血糖无疑是临床治疗的基础。血糖水平得不到有效控制,任何其他治疗都只是“扬汤止沸”。目前临床用药除了降糖、抗感染、营养神经等对症治疗外,鉴于糖尿病足主要为血管病变,扩血管、改善微循环以及祛聚、抗凝药物已成为主要常规用药。

  然而,单纯药物治疗并无法逆转血管的狭窄或闭塞状态,这就需要借助外科途径。需要注意的是,并非所有的血管狭窄或闭塞性病变均需要予以处理。临床中,我们把握外科处理的首要指证是患者的症状,即缺血症状已明显影响其生活质量。许多患者虽然有血管狭窄甚至闭塞,但其并没有任何临床症状,这主要得益于患者平常有意或无意识的运动锻炼,病变血管周围形成丰富的侧枝,保证了远端肢体的血供。所以,对于症状轻微的患者,鼓励运动锻炼也是很有效的一种治疗方法。另外,作为肢体缺血的客观评估指标,踝肱指数(ABI)也是外科处理的重要参考依据。如果AB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