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祖国医学认为,糖尿病(消渴)的发病机制,“阴虚燥热”论是其主流观点。金元时期,刘河间的《三消论》明确提出“消渴之病,本湿寒之阴气极衰,燥热之阳气太盛”。治疗上“法当用寒药养阴泻阳,是谓泻实补虚之道也。”
据此,我们认为,日常生活中要避免过量食用那些性热厚味的“补品”,如鹿(牛)鞭、肉桂、羊肉、韭菜、辣椒、白酒等。
2、如果饮食不节是外因作用的话,那么“脾虚”就是糖尿病发病的内因。如《内经》中《素问?奇病论篇》说:“夫五味入口,藏于胃,脾为之行其精气,津液在脾,故令人口甘也。此肥美之所发也,其人必数食甘美而多肥也,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故其气上溢,转为消渴。”说明过食肥甘,伤及脾胃,脾失健运,不能运化水谷精微是导致代谢紊乱的根本原因。
也就是说,在脾胃的吸收功能有限的情况下,过食油腻、高热量的食物,会导致糖尿病的发病。有糖尿病风险的老年人,应该少吃或不吃煎炸食品、动物内脏(如肝、脑、腰等)、蛋黄、鱼子、甜点蜜饯、甜水果;猪油、牛油、奶油、黄油等少用;花生、核桃、芝麻、瓜子中含脂肪也相当多,尽量不吃或少吃。
3、根据中医“药食同源”的理论,有些药物具有健脾补肾作用,也是很好的降糖中药,如山药,但因其含碳水化合物较多,食用起来要限制用量。类似的食品还有土豆、芋头、藕、胡萝卜等,建议少用或食用后减少相应的主食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