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癌是消化道肿瘤,似乎与骨骼健康扯不上关系。但其实,骨质疏松是胃癌术后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尤其常见于老年人。胃癌究竟如何影响骨骼健康,与哪些因素有关,又该如何预防?
目录
胃癌患者中骨骼问题并不少见
一般来说,胃癌患者在术后发生骨质疏松的比例为 15%~38%,与其发生相关的高危因素包括贫血、偏瘦、高龄、患慢性疾病、化疗等。胃癌患者发生腰椎骨质疏松的概率男性为 29.8%,女性为 54.5%,发生股骨颈骨质疏松的概率男性为 11.9%,女性为 26.3%。与其他骨质疏松症相似,胃切除术后骨质疏松症患者大多会出现背痛和病理性骨折。
此外,胃癌发生骨转移的比例为 0.9%~10%,其中发生在胃癌术后的骨转移(多发生在术后 1~2 年内)的发生率占 0.9%~1.8%,实际发生率可能稍高。骨转移后发生病理性骨折的概率为 22.4%,发生脊髓压迫的概率为 10.6%。
胃癌患者为何会出现骨异常?
癌症因素
恶性肿瘤可分泌一种甲状旁腺激素相关蛋白(PrHrP),这种蛋白具有甲状旁腺(PTH)样作用,可明显增加骨组织的破坏,并且骨形成受到抑制,从而出现骨质疏松。
消化因素
胃部分或全部切除后胃酸分泌减少,钙等成分的消化吸收出现障碍,从而易出现骨质疏松。胃癌术后化疗等治疗也常伴有恶心、呕吐、食欲减退等,导致进食减少、营养不良,从而出现钙磷代谢紊乱,诱发骨代谢异常。
转移因素
胃癌晚期,部分患者可能出现骨转移,通过以下方面导致骨骼异常:肿瘤直接侵蚀破坏骨骼;转移病灶旁分泌白介素-1、白介素-6、肿瘤坏死因子、转移生长因子等溶骨细胞因子,导致破骨细胞异常激活,造成溶骨性病变;胃癌细胞释放一氧化氮合酶(NOS)抑制因子,使血清中一氧化氮(NO)水平明显下降,而低浓度的 NO 可促进破骨细胞性骨吸收,导致骨量丢失。
如何预防骨异常?
胃癌相关的骨骼异常重在预防。骨质疏松指南推荐使用双能 X 线吸收测定法(DXA)检查骨密度(BMD),诊断骨质疏松。如果同时存在其他危险因素(如低体重、体力活动缺乏、维生素 D 缺乏等),胃癌患者发生骨折的风险会增加。美国胃肠病学会建议,对行胃切除术 10 年以上、有低创伤性骨折史(如椎体骨折)、绝经后女性或 50 岁以上男性、性腺功能减退症的患者进行双能 X 线吸收测定法,以评估骨密度水平。此外,以下方法也有助于增进骨骼健康。
适当运动
适度的运动有益于肌肉和骨骼健康,体重训练可诱导部分骨骼的骨密度小幅增加。通过运动改善肌肉功能、移动性以及平衡,可降低发生跌倒的风险,从而降低骨折风险。
适当补充钙剂及维生素 D
胃癌术后通常需要适当补充钙剂及维生素 D,这有利于预防骨质疏松或骨量丢失加重。
其他药物
双膦酸盐、选择性雌激素受体调节剂(SERM)、降钙素(CalCitonin)、特立帕肽(Teriparatide)、雌激素等,均可降低胃癌骨质疏松患者发生骨折的风险。
总的来说,胃癌患者也要重视骨骼健康。虽然相对于其他转移,胃癌术后骨转移发生率较低,但骨质疏松问题仍不容忽视。在医生指导下采用多种手段预防骨骼问题,及时行骨扫描等检查及早发现,是维护骨健康的重要举措。(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胃肠肿瘤外科王鑫参与撰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