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癌患者在接受治疗后,医生会根据治疗的疗效评估所用治疗方案是否有效,以决定患者是否还需要继续接受治疗,或者是否采用同样的方法继续治疗。那么,医生是如何对疗效进行评价的呢?
目录
关于患者结局的指标
总生存期(overall survival,OS)
总生存期一般指患者从被诊断胃癌或接受根治性胃癌手术后,到任何原因引起的死亡的时间。OS 一直被认为是评价肿瘤患者结局的最可靠指标。但 OS 也有明显的局限性,即从治疗结束后获得最终的评价结果需要一段时间,不能及时反映治疗效果。
无病生存期(disease-free survival,DFS)
无病生存期是指患者从某个时间点开始(例如被诊断为胃癌、根治性手术后、放化疗后)进入观察,直到肿瘤复发或各种原因导致死亡。该指标最常被用于评价根治术或放化疗的治疗疗效,也可用于大部分化疗患者在达到完全缓解后对治疗效果进行评价。当患者的 OS 很长时,DFS 是一个关于患者结局的重要指标。
进展时间(time to progression,TTP)、无进展生存期(progression-free survival, PFS)
进展时间是指患者从某个时间点(例如被诊断为胃癌、根治性手术后、放化疗后)进入观察,直到肿瘤进展,死亡不被计入该指标的计算。无进展生存期是指患者从某个时间点进入观察,直到肿瘤进展或死亡。这两个指标被用于评估治疗方法在控制肿瘤使其不进展方面的的作用。
关于肿瘤对治疗反应的指标
实体瘤疗效评价标准(Response Evaluation Criteria in Solid Tumors,RECIST)是用来描述经过治疗后肿瘤的反应情况的。
医生会在治疗前利用 CT、磁共振成像(MRI)等方法,测量肿瘤的最大长径从而评价肿瘤的大小,所有病灶的最长直径(LD)之和被作为基线期(即治疗前的)总直径。以基线期总直径作为参照,在治疗期间或治疗后再次测量病灶大小,通过肿瘤大小的变化来客观评价肿瘤对治疗的反应。
根据测量结果,肿瘤对治疗的反应可分为四种:
- 完全缓解(CR),临床和影像学检查发现所有的肿瘤都消失。
- 部分缓解(PR),以基线总直径作为参照,病灶的 LD 之和减少至少 30%。
- 疾病稳定(SD),病灶缩小没有达到 PR 的标准,或者病灶增大未达疾病进展(PD)的标准。
- 疾病进展(PD),以从治疗开始起所记录到的最小总 LD 值为参考,被测量病灶的 LD 之和增加至少 20% 或出现一个或多个新病灶。出现任何新病灶即意味着疾病进展。在特殊情况下,不可测量病灶的明确进展也被接受作为疾病进展的证据。
医生会采用多个指标对胃癌治疗进行疗效评价,其中,OS 是“金标准”,但耗时长久是其不利。DFS、TTP 以及 PFS 等也已成为胃癌疗效评价的主要指标。随着现代技术的发展与探究,一些化验检查如肿瘤标志物、循环肿瘤细胞、循环核酸等,对治疗早期疗效的评价也已得到认可。将多个指标联合运用,同时兼顾治疗的不良反应,对治疗将是更为客观的评价。(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胃肠肿瘤外科尹松成参与撰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