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力模糊,是最常见到的糖尿病人并发症状之一。视力模糊的原因有多种,如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白内障、玻璃体混浊、青光眼等,需要区分对待。其中最常见的是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认识糖尿病视网膜病变高发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是导致失明的重要眼病之一,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发生与发展主要与血糖控制水平和糖尿病病程这两个因素有关,血糖长期控制不良,日积月累对视网膜微血管和视神经造成损害。1型糖尿病病程15年或更长的患者,视网膜病变的患病率为98%,其中1/3左右有黄斑水肿,1/3有增殖性病变。2型糖尿病病程15年或更长者视网膜病变的危险性达78‰其中1/3左右有黄斑水肿,1/6左右有增殖性病变。
病因与发病机制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一般认为本病是由于视网膜微血管系统受损所致。主要与糖代谢紊乱有关,血糖超过正常水平(HbAlC>6.2%),各种并发症的发生就不存在血糖阚值,即高血糖的程度与并发症的危险性呈延缓性相关关系,只要血糖升高,即可发生微血管并发症,糖代谢紊乱是产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根本原因。其次,血液粘滞度改变,微血管内皮损害,管腔堵塞,易致微血栓形成,加重视网膜病变。另外,本病与血流动力学、氧化应激、细胞因子、遗传因素等有一定关系。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分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分为“非增殖性视网膜病变”和“增殖性视网膜变”。“非增殖性视网膜病变”分为轻度、中度、重度三期,经过良好控制是可以逆转恢复的;到了“增殖性视网膜病变”这个阶段不但难以恢复,控制其发展也不容易。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诊断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属于糖尿病微血管病变的表现,微血管瘤、新生血管等特征性眼底改变。在解剖结构上,视网膜位于眼睛的底部,常规检查方法,无法观察到视网膜。因此,需要应用眼底荧光血管造影,动态地观察视网膜微循环和血管病变。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治疗
首先,要严格控制血糖、血压,减少血糖和血压的波动,使其长期稳定在正常范围以内,这样才能够延缓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进展。如果对高血糖、高血压没有进行严格的控制,即使病人病程较短,也会发生严重的视网膜病变。而血糖、血压控制良好者,不仅视网膜病变发生率低,而且程度相对较轻。
其次,要降低血脂及血粘度、改善微循环、防止血栓形成。常用的药物有阿司匹林、羟苯磺酸钙、胰激肽原酶等。另外,部分具有活血化淤功能的中药在促进眼底血块吸收方面也有较好的疗效,常用的药物有三十六味消渴胶囊、复方丹参滴丸、和血明目片、复方血栓通片、芪明颗粒等。
第三,激光及手术治疗。药物治疗主要是用于非增殖期视网膜病变,对于增殖期视网膜病变,可采用激光治疗。
每只患眼,至少要做4~5次激光才能完成全视网膜光凝术的疗程。激光可以凝固出血点、封闭新生血管,减少视网膜水肿及耗氧,保护中央视力,减少视网膜和玻璃体出血的机会。激光治疗虽然不能根治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但可以起到延缓视网膜病变进展、保护残存视力、防止失明的作用。严重的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患者,如不进行激光全视网膜光凝治疗,最终均会失明。
第四,如果病变严重到不能采用视网膜光凝治疗,眼底出血较多,或视网膜前增殖膜形成,视网膜脱离,则需尽早手术治疗,利用特殊的手术器械切除混浊的玻璃体,剥除增殖膜,使视网膜复位。当糖尿病人出现视网膜病变后,一定要严格控制血糖达标,在此基础上,对症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