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癌患者在化疗期间可能会出现白细胞降低、血小板减少等,这些都属于化疗的不良反应——骨髓抑制。对于骨髓抑制这一常见情况,该如何预防和处理?
白细胞降低
化疗期间的白细胞降低主要是中性粒细胞降低,通常开始于化疗停药后 1 周,在停药 10~14 天时达到最低点,维持低水平 2~3 天后缓慢回升,至第 21~28 天恢复正常。
- 表现 发热有时是唯一提示中性粒细胞缺乏的可靠表现。一般来说,单次测量口腔体温不小于 38.3℃ 或者不小于 38℃ 超过 1 小时,血液检查中性粒细胞不大于 0.5×10/L,被定义为发热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FN)。
- 危害 中性粒细胞降低可能会导致多个组织器官感染,呼吸道、皮肤黏膜、肛周、会阴、尿道以及各种导管或引流管部位是较常被感染的部位,也可能会出现口腔炎、中耳炎、支气管炎、肺炎等。严重时患者还可能出现脓毒血症,即感染引起了全身反应甚至影响器官功能,若不及时处理死亡率极高。
- 治疗 医生一般会在化疗前对发生骨髓抑制的危险因素进行评估,制定合理的方案、剂量。化疗时会视情况给予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必要时会使用一些长效制剂。对于出现感染灶的患者,在予以 G-CSF 的基础上,医生通常还会予以抗生素治疗,并对患者进行保护性隔离、支持治疗(尽量经口进食进行营养支持、口腔护理、退热治疗、心理疏导等)等。
血小板减少
血小板减少比中性粒细胞降低出现稍晚,通常在治疗 2 周左右下降到最低值,其下降迅速,在谷底停留时间较短即迅速回升。
- 危害 血小板降低常见的表现就是易出血,例如皮下瘀斑、牙龈出血等,严重时可能会有消化道出血、颅内出血,可能危及生命。
- 治疗 发现血小板减少时,医生一般会给予促血小板生长因子、输注血小板。同时,患者也应注意以下事项:
- 减少活动,防止受伤,必要时绝对卧床;
- 避免增加腹压的动作,注意通便和镇咳;
- 减少黏膜损伤的机会,进食软食,禁止掏鼻孔、掏耳朵、刷牙等行为,用口腔护理代替刷牙;
- 出现鼻出血时,通常可以用干净毛巾按住鼻孔压迫止血,如果是鼻腔较深处的出血,则需要请耳鼻喉科医生处理,可能会进行鼻腔填塞;
- 出现颅内出血时,家属要注意观察注意患者的神志、感觉和运动变化以及呼吸节奏改变,发现变化及时告知医护人员。
贫血
- 表现 一般可能会有头晕、乏力、困倦等感觉,最常见、最突出的表现是面色苍白。严重时患者的呼吸、心血管、消化、泌尿系统会有不同程度的影响。
- 治疗 贫血的患者应注意休息 , 在由躺着突然起身时要警惕突然出现的低血压(体位性低血压)。必要时,医生会建议患者吸氧,以提高血液中的氧含量。医生还会根据具体情况考虑输注铁、促红细胞生成素(EPO)甚至输血。患者也应多进食含铁丰富的食物。
总之,针对化疗过程中的骨髓抑制问题,患者要在医生指导下做好监测、预防工作,并在医生指导下接受规范治疗。(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肿瘤内科成宇参与撰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