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说明,活检阴性并不能完全排除胃癌的可能性。
活检,全称为活体组织病理学检查,是病理学诊断的一部分。虽然病理学诊断是诊断胃癌的“金标准”,可以为医生诊断良恶性提供重要依据,但是阴性结果并不意味着可以完全“高枕无忧”,尤其是对于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等强烈提示胃癌的患者,即使活检结果为阴性也并不能完全排除胃癌的可能性。
胃癌活检存在假阴性的可能
令医务工作者遗憾的是,现有的任何一项检查都有假阴性的可能,也就是说实际有病但检查结果显示无病。胃癌活检也不例外。
内镜下活检结果假阴性,也就是指在胃癌患者的活检标本中未能查到癌细胞。有不少报道描述胃癌活检假阴性这一现象。有些疑似胃癌的患者,无论在影像学检查还是在血液检测肿瘤标志物等方面,都符合胃癌表现,但多次活检都为阴性结果,最终在多学科诊疗后并且患者同意手术并愿承担手术风险等情况下切除肿物,术后病理证实为胃癌。
为何会出现假阴性呢?
- 早期胃癌有一些病变在胃镜下的形态与胃炎、良性溃疡、腺瘤较相似,胃镜检查时极易被漏诊或误诊。
- 胃镜存在一定的盲区。
- 癌灶在黏膜下浸润性生长时较难夹取到癌组织。
- 病灶表面及周围组织水肿,夹取组织部位不当、深度不足或数量不够也会影响病理诊断。
如何尽量避免假阴性?
中国消化内镜活检与病理学检查规范专家共识中指出,食管和胃肠道黏膜活检标本取材的正确与否,直接影响病理学诊断;活检部位的准确性是避免诊断假阴性的关键,同一个活检部位的第一块标本尤为重要,后续活检因黏膜出血会影响准确性;黏膜活检要求标本应足够大,深度需尽可能达到黏膜肌层。这也是医生在取活检时所遵循的原则。医生会规范地获取和处理标本,以最大程度地降低假阴性的可能。
对于活检为阴性的患者,如果根据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肿瘤标志物等强烈怀疑为胃癌,医生通常会多次送检,以期降低假阴性的可能性。
总之,病理学诊断是确诊胃癌的金标准,但是活检结果为阴性时也不能完全排除胃癌的可能性,临床医生会综合分析患者的表现及其他检查结果做出判断,必要时会重复取活检甚至在与患者讨论后通过手术切除明确诊断。(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胃肠肿瘤中心武剑华参与撰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