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移植出仓后,如何预防感染?

造血干细胞移植后,孩子的免疫力低,非常容易感染。而发生植入延迟或移植排斥,以及移植后出现皮肤、胃肠道等不良反应即移植物抗宿主病(graft versus host disease, GVHD)的孩子,发生感染的可能性更大。尽管保护性环境和预防性应用抗生素,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孩子在骨髓移植后的感染率,但仍有部分孩子在移植后发生严重的感染,甚至因此丧生。因此,家长要学会如何正确护理。以下是一些小建议,可以帮助家长更好地照顾孩子:

为孩子提供隔离环境

层流室中会使用高效空气过滤装置,提高空气洁净度,可以避免外源性感染。医生一般会根据环境的洁净程度和孩子血象恢复速度,决定孩子在层流室停留的时间长短。家长要注意孩子抽血结果中的粒细胞增殖情况,并及时告知医生,让医生决定孩子离开层流室的时间。

帮助孩子服用抗生素

抗生素主要针对的是内源性感染。家长要遵医嘱,帮助孩子按时按量口服抗生素,如果孩子发生了移植物抗宿主病,医生可能会采用静脉输注广谱抗生素预防感染。

配合医生为孩子应用血液制品

免疫球蛋白针中包含G-CSF(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和 GM-CSF(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可促进造血功能恢复。在移植后100天内,医生会每周给孩子进行免疫球蛋白静滴,预防病毒感染。家长需要配合医生的工作,在静滴时密切关注孩子的情况,有问题及时通知医护人员。

无菌护理

作为家长,需要采取无菌护理措施帮助孩子预防感染。家长要给孩子提供低菌饮食(不在外面吃生水果蔬菜、不吃外卖,不吃生食物等),至少需要持续到移植后 100 天;此外,家长还需要给孩子提供清洁的居住环境、衣物以及相关用具,尽量避免外出受到感染。

家长也要让孩子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例如教导他正确的洗手,每天洗澡,养成良好口腔清洁习惯。

注意感染症状

在移植出仓后,家长需要学会识别早期感染的症状表现,有助于及时得到控制和治疗。孩子如果出现以下症状,要及时就医:

  • 孩子的皮肤有破损、溃烂,出现水肿、红斑;
  • 孩子出现咳嗽、呼吸加快、流鼻涕,孩子觉得耳朵疼,嗓子疼
  • 孩子出现口腔发炎、牙龈红肿、 颊粘膜溃疡、吞咽东西困难等;
  • 孩子感觉肛门周围疼痛、或者出现腹泻等。

按时接受医生的随访

在移植后的100天内,医生每周至少会对孩子随访1次,随访时会为孩子做基本的检查,也会对治疗药物进行剂量调整。家长要注意及时接收医生的随访信息,按时接受随访。

移植100天后,家长可以根据孩子的病情,每2周或每月接受1次随访,甚至可以将间隔延长。随访时医生会评估孩子的原发病、脏器功能和免疫功能等,8岁以上的孩子医生也会评估他的内分泌功能,家长要注意听取孩子的情况和医生的建议。

孩子移植后6个月、12个月、24个月、36个月为常规随访时间点,家长要牢记并及时接收医生的随访信息。 

及时接种疫苗

移植后的第1年和第2年,随着免疫功能的逐渐重建,家长要注意让孩子重新预防接种疫苗以防传染病的入侵。

  • 对于死疫苗、毒素(如肺炎链球菌疫苗、流感嗜血杆菌 B 型疫苗),家长要让孩子在移植后 1 年且无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的情况下使用。
  • 对于减毒活疫苗(如麻腮风),在孩子移植后 2 年,无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的情况下使用;有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的,要让他在停用免疫抑制剂 18 个月才能接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