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我国晚期胃癌的靶向药物以曲妥珠单抗(Trastuzumab,商品名赫赛汀)和阿帕替尼(Apatinib)为代表。在应用靶向治疗的过程中,有一些注意事项是需要患者了解的。
目录
治疗前全面评估
治疗前,医生会对患者进行全面评估,包括病史、体力状况、肿瘤状态等,考虑应用曲妥珠单抗的患者,还要评估心功能状况。因此,患者通常需要接受血常规、血生化、肿瘤标志物、CT 等检查,对于心脏的评估可能会采用心电图、超声心动图或放射性心血管造影等手段。
治疗期间规律随访
每周期用药前,医生通常会进行体检,复查心电图、血常规及血生化等检查。在接受靶向治疗期间,患者也需定期接受检查,建议每周复查血常规、血生化等,密切监测用药相关不良事件,及时对症处理。
考虑到曲妥珠单抗的心脏毒性,患者通常要每 3 个月接受一次超声心动图或放射性心血管造影检测,以评估心功能。鉴于阿帕替尼对血压和肾脏的影响,患者在用药期间也会定期测量血压、检查尿常规,有肾功能不全的患者还会定期检查肾功能、蛋白尿情况。
治疗过程中,发现严重不良反应或疾病进展等情况,医生可能会考虑暂停用药。停药时间长短、重新开始用药的剂量都视情况而定。如果停药超过一定时间,可能需要终止靶向治疗。
不良反应的预防及处理
曲妥珠单抗
- 心脏毒性。以下人群发生心脏毒性的风险较高:高龄,既往有心脏病史,曾经应用过蒽环类药物,既往曾联用曲妥珠单抗和蒽环类药物。心脏毒性可能表现为心动过速、心悸(自觉心跳或心慌)、呼吸困难以及胸痛,也可能检查有左室射血分数(LVEF)降低但无相关症状,患者可能发展成充血性心力衰竭。医生一般会要求患者定期监测 LVEF,并酌情使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等药物。
- 输注反应。第一次输注曲妥珠单抗时,约 40% 的患者会出现输注反应,最常见的是寒战和发热,医生可能会给予对乙酰氨基酚(Paracetamol)、苯海拉明(Diphenhydramine)或哌替啶(Pethidine,即杜冷丁)治疗,有可能会减慢曲妥珠单抗输注速率。
输注反应的表现还包括恶心、呕吐、肿瘤部位疼痛、头痛、眩晕、呼吸困难、低血压、血压升高、皮疹和乏力等。发生轻至中度输注反应时,通常医生会减慢输注速率;对于有呼吸困难或明显低血压的患者,一般会中断输注;如发生严重和危及生命的输注反应,一般会永久性停止输注曲妥珠单抗。
- 肺毒性。较少见,发生率仅为 0. 4%~0. 6%。如出现肺炎、呼吸衰竭等肺毒性表现,医生一般会考虑终止治疗。对既往有肺部疾病或广泛肺转移、安静状态下即有呼吸困难者,医生通常会综合评估曲妥珠单抗治疗的获益及风险,谨慎选用,治疗时也会严密观察患者状况并强调按时随访。
阿帕替尼
虽然阿帕替尼的多数不良反应可通过暂停给药、下调剂量及支持对症处理得以控制和逆转,但是仍有一些需特别关注的不良反应。
- 高血压。高血压是阿帕替尼最常见的不良反应之一,发生率为 36. 32%,其中 3 级高血压(血压不小于 180/110mmHg)发生率为 5. 38%。通常开始用药前,患者需要测量血压,血压监测也应贯穿整个治疗,尤其是治疗初的 2 周内应每日监测。高血压患者在应用阿帕替尼前,通常需要服用降压药使血压控制在<140/90mmHg。但血压正常的患者无需预防性降压。治疗过程中,如血压不低于 140/90mmHg 或出现明显头痛、头晕、视物障碍等血压升高相关症状,患者应立即联系医生。
- 蛋白尿。在临床研究中,阿帕替尼的蛋白尿发生率为 44. 36%,其中 3 级蛋白尿发生率为 1.79%。一般在服药后 3 周左右会出现蛋白尿,通常并无症状且可逆,可以通过暂停给药或下调剂量缓解,不需特殊处理。肾功能不全的患者服用阿帕替尼时需要密切监测,一般需要定期检查尿常规、血压、肾功能和蛋白尿情况,最初 2 个月内每 2 周检查 1 次尿常规和/或 24 小时尿蛋白,之后每 4 周检查 1 次,发现蛋白尿时应及时就医。
- 手足皮肤反应( HFSR)。在临床研究中,HFSR 的发生率为 27. 35%,其中 3 级 HFSR 发生率为 7. 62%。阿帕替尼引起的 HFSR 多出现在服药后 2~3 周。治疗期间应避免手掌和足底受到损伤和摩擦,例如,要穿宽松透气鞋子、柔软的全棉手套和线袜,使用凝胶鞋垫,避免剧烈运动等。手足都应避免接触高热和直接日晒,使用保湿、含羊毛脂或尿素成分的护肤品。避免进食辛辣、刺激性食物。如果发生较严重 HFSR,应及时告知医生,医生会采取必要的对症治疗措施。
- 出血。虽然研究尚未发现阿帕替尼可明显增加出血倾向,但是,考虑到其作用机制及其他同类药物的应用经验,应警惕可能的出血风险。正在接受溶栓或抗凝治疗的患者,以及出血风险高的患者(如胃溃疡且便潜血阳性、近期有呕血或黑便病史、凝血功能异常伴出血倾向者)应慎用阿帕替尼。用药过程中,应注意有无出血相关症状,一旦发现异常应立即就医。
总之,在应用靶向药物前医生首先会进行全面评估,治疗过程中患者需留意相关症状,定期就诊复查,发现异常及时就医,安全地使用靶向药物这一抗癌利器。(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肿瘤内科刁彦文参与撰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