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癌手术前用免疫治疗,效果会更好吗?

对于绝大多数早、中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手术是优选的治疗方案,但术后患者往往存在较高复发风险。为了降低这种风险,医生在手术前后可能辅以放化疗,其中术前的叫“新辅助治疗”,术后的叫“辅助治疗”。

近年来,免疫治疗兴起,延长了很多晚期肺癌患者的生命。目前对肺癌效果最好的,是一大类被称为“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的药物,包括我们熟悉的纳武利尤单抗(俗称”O药”)、帕博利珠单抗(俗称“K药”)、阿特珠单抗(Atezolizumab) 等,它们能增强人体针对癌细胞的免疫应答,使癌细胞无所遁形。

那么,当免疫治疗“阵线前移”,用于新辅助治疗,会不会有好的效果呢?目前针对早期新辅助免疫虽然还处于早期试验阶段,但初步结果已展现出良好的前景。

手术前使用免疫治疗,有效吗?

目前的临床研究发现,手术前使用纳武利尤单抗和阿特珠单抗,不仅没有耽误手术时机,还提高了手术的成功率,使更多患者实现肿瘤完全切除。此外基于治疗后手术切除标本的病理评估显示,术前免疫治疗能更好诱导对肿瘤细胞的杀伤效应,同时这类患者病灶内存在大量浸润性T淋巴细胞,可能预示这类患者生存期更长。我们来看具体数据:

纳武利尤单抗

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医学院一项研究纳入21份Ⅰ~ⅢA期肺癌样本,均在手术前使用纳武利尤单抗,结果发现,95%以上实现“R0切除”。45%的患者获得“病理显著缓解(MPR)”,也就是切下的肿块样本中肿瘤细胞低于10%。

Atezolizumab

一项研究显示::21例ⅠB~ⅢB期肺癌患者术前使用阿特珠单抗,22%的患者获得病理显著缓解,7%甚至获得病理完全缓解(pCR),即显微镜下观察不到癌细胞,这部分患者在既往其它瘤种中发现整体复发风险很低。

与新辅助放化疗相比,免疫疗法更好吗?

对于非小细胞肺癌,新辅助放化疗已经临床应用了十余年,疗效比较确切。其中放化疗联合疗效最好,Ⅲ期患者接受新辅助放化疗+肺叶切除,中位生存时间可达34个月,36%的患者生存超过5年 。但放化疗联合副作用也更大,此外一些随机对照研究也显示新辅助化放疗疗效并没有更好,因此,临床上使用最普遍的还是新辅助化疗。

新辅助免疫治疗试用时间不长,尚缺乏权威的生存期的数据。而且,它的作用原理不同于放化疗,需要采用独特的指标——“病理显著缓解”率来评价疗效,无法跟放化疗直接对比。所以,目前还很难判断哪种新辅助治疗方案更有优势。

免疫与化疗“强强联合”,可行吗?

有研究证实,术前使用纳武利尤单抗联合化疗,30例Ⅰ~ⅢA期肺癌患者的病理显著缓解率达80%[;阿特珠单抗+化疗(卡铂+白蛋白结合型紫杉醇)术前治疗,18例ⅠB~ⅢA期患者中,78%的成功手术,病理显著缓解率达50%,其中21%患者获得了完全缓解(显微镜下彻底找不到癌细胞)。

可见,术前应用免疫治疗联合化疗,效果好于单用一种。但是,这两项研究样本量均不高,结果欠说服力,在今年ASCO刚刚公布的LCMC3研究结果显示新辅助阿特珠单抗整体病理深度缓解率为18%,这也是目前样本量最大的一项新辅助免疫治疗的临床试验,数据可作为参考。

两种免疫治疗药物联合,可行吗?

Ipilimumab 是另一种免疫治疗新药,它常与纳武利尤单抗联合治疗晚期恶性肿瘤,目前在晚期肺癌中仅有一项Checkmate227研究探讨了其联合模式在肺癌一线治疗的价值。对于早期肺癌,其中一项研究在Ⅰ~ⅢA 期肺癌患者术前联合使用纳武利尤单抗+Ipilimumab,有33%患者达到了病理深度缓解,整体应答率优于单用纳武利尤单抗,但毒性也显著提高,联合组中有将近20%的患者因药物毒副反应和疾病进展而无法接受手术治疗。

小结

尽管新辅助免疫治疗尚处于探索期,但目前的数据显示,无论单药还是与化疗联合,相比传统化疗显著提高整体应答情况,同时并未带来显著毒副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