术后疼痛是胃癌患者最担忧的问题之一。术后到底有多疼?疼的话怎么办?止疼药会不会有不良反应?甚至会不会成瘾?下面我们带着这些问题,来详细谈一谈术后疼痛。
目录
术后有多疼?
人体对疼痛的敏感性和耐受性存在差异,每个人的痛阈(即感觉到疼痛的最小程度)不同,主要受年龄、性别、生理、心理状态等多种因素影响。因此,胃癌术后有多疼,不能一概而论。
常用的疼痛评估法分为三类:自我评估法、行为评估法、生理变化测量法,其中自我评估法里视觉模拟评分法(VAS)应用最多。医生会给患者一个标有 0~10 数字的尺子,0 为无痛状态,10 为极度疼痛状态。患者根据自己的疼痛情况将尺子拉到不同的数字处,医生根据疼痛评分对患者疼痛情况进行大体评估。
手术后的几个小时内往往疼痛程度较轻,因为麻醉医生会在手术快结束时给予一定量的长效镇痛药,既能保证患者苏醒,又可以减少醒来之后的疼痛不适。但在术后 6~8 小时后,患者会感到特别剧烈的疼痛。一般来说,开腹手术的疼痛多为中~重度疼痛,评分在 6~8 分左右,甚至 10 分,而腹腔镜手术后疼痛要轻一些。
疼痛有哪些影响?
对于术后疼痛,很多人的理解是忍忍就过去了,认为忍受疼痛不会对身体造成伤害。其实,恰恰相反。术后疼痛不同于一般的生理性疼痛,过于疼痛可引起自主神经活动异常,表现为血压升高、心律失常、呼吸浅且快、恶心呕吐。同时,由于疼痛,患者术后往往不愿进食、下地活动、咳嗽咳痰,加之心情抑郁,可能会影响切口愈合,恢复缓慢,甚至出现术后肺炎。
镇痛有何益处?
最显而易见的是,镇痛可以减轻术后的疼痛程度。疼痛减轻了,患者心情自然变好,生活质量也提升了。
其次,减轻疼痛的同时,患者敢于早期下床活动,早期活动有助于术后胃肠功能的恢复,减少了因为长时间卧床所致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
最后,因为疼痛减轻,患者敢用力咳嗽咳痰,减少了术后肺不张、坠积性肺炎的发生。
常用镇痛药物有哪些?
常用的镇痛药物包括以下:
- 阿片类药物,例如吗啡(Morphine)、芬太尼(Fentanyl)等,是胃癌术后最强力和常用的止痛药物;
- 消炎、镇痛药,如非甾类抗炎药 (NSAID)、对乙酰氨基酚等,常被作为阿片类药物的补充;
- 局部麻醉药,包括布比卡因、左布比卡因、罗哌卡因和氯普鲁卡因等。医生通过向椎管内注射这些局部麻醉药,与阿片类药物联合应用, 可增强镇痛作用并延长镇痛时间
镇痛药的常见用药方式包括皮下注射、肌肉注射、静脉注射、患者自控镇痛(PCA,即医护人员预先设定药物剂量,再由患者根据疼痛情况控制给药)、超前镇痛(在疼痛出现前,预防性应用镇痛药)等。医生一般会选择多途径联合使用多种药物叠加、协同作用,从而在减小剂量和副作用的同时达到满意的镇痛效果。
镇痛药有哪些副作用?
术后镇痛也具有一定的副作用,这与应用的镇痛药物有关,常见的副作用主要有恶心、呕吐、瘙痒、感觉异常、运动障碍、尿储留、镇静作用、呼吸抑制、循环抑制等。但是绝大多数患者在安全剂量范围内短期使用镇痛药物还是非常安全的。
患者会担心镇痛药使用后会产生药物依赖,甚至成瘾。这个问题在临床上发生的几率几乎为零!目前所用的镇痛药,不会造成血液中药物的浓度骤升骤降,因而不会产生注射吗啡时的快感,不会成瘾,同时,医生在使用吗啡类药物时,往往还会配合普通的解热镇痛药,也降低了吗啡类药物的剂量。
镇痛,怎样做的规范?
多模式镇痛是胃癌手术后最常见的镇痛方式,例如对乙酰氨基酚 +NSAID + 切口处局部应用麻醉药,NSAID 与阿片类药物联合应用等,多能达到良好的镇痛效果。
由于人们对疼痛的耐受程度不同,术后镇痛的时间也是因人而异,医生会根据疼痛程度的不同,采取不同方式进行镇痛治疗。一般来说,术后 2~3 天后,疼痛程度就会明显降低,此时医生通常会停用镇痛药物,以避免长时间使用镇痛药物所产生的副作用。
胃癌术后疼痛在所难免,正确对待术后疼痛与止痛治疗的关系,寻求规范治疗才是解决疼痛的合理途径。希望患者能在医生的帮助下接受合理的术后镇痛观点,更好地度过胃癌手术后的恢复期。(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胃肠肿瘤外科张君严参与撰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