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切除的局部进展期胃癌,如何进行治疗?

如果癌组织已侵入胃壁较深层的肌层、最外层的浆膜层或达到浆膜外,无论癌灶大小或者有无转移,均称为进展期胃癌,通常包括 T2~T4 期胃癌。进展期胃癌的治疗目的是达到根治或最大程度地控制肿瘤,延长患者生存期,改善生活质量。

对于初始评估可切除的进展期胃癌,医生一般会遵循以下流程进行诊断和治疗:完善相关检查;术前治疗;确定手术方案,实施手术;术后治疗;随访。

完善检查

除了常规的体格检查、血液检查外,开始治疗前,医生会进行一系列检查,用于确定胃癌的良恶性、部位和分期。

  • 胃镜检查以及活检病理学检查是胃癌确诊的必需手段,可以确定肿瘤的位置,并根据获得的组织判断组织学类型、分化程度等。
  • 超声内镜有助于评价胃癌浸润深度、判断胃周围淋巴结的转移状况。
  • 对怀疑腹膜转移或腹腔内播散者,医生可能会考虑进行诊断性腹腔镜检查,必要时进行腹腔灌洗检查。
  • CT 目前被作为胃癌术前分期的常规方法。对于 CT 造影剂过敏或其他影像学检查怀疑转移者,医生一般会进行磁共振成像(MRI)检查。对于常规影像学检查无法明确的转移性病灶,医生还会酌情考虑使用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CT(PET-CT)。

术前治疗

并非所有的进展期胃癌都要马上手术,医生会根据肿瘤侵犯深度及是否伴有淋巴结转移,考虑是否要在手术前先进行新辅助治疗。新辅助治疗的目的是使肿瘤的体积明显缩小,降低其病理分期,从而达到减小手术难度、缩小手术范围、减少肿瘤细胞在术中播散的机会,从而提高根治切除肿瘤的可能性。新辅助治疗中医生可能采用的治疗手段包括化疗、放疗等。

确定手术方案,实施手术

对于初始评估可手术的进展期胃癌,医生一般采取以手术为主的综合治疗,其中手术是主要治疗手段,也是目前治愈胃癌的唯一方法。

医生会综合各种因素确定手术方式,目前 D2 根治术是进展期胃癌的标准术式,即除了对胃部病灶进行一定程度的扩大切除外,淋巴结还要清扫至第 2 站淋巴结。

胃癌术后,对切除的组织进行系统的病理学诊断十分重要,可以明确胃癌的组织学类型、评估结局,为制定有针对性的个体化治疗方案提供依据。检测 HER2(即人类表皮生长因子受体 2)等靶点的表达情况,可以为术后靶向治疗的选择提供依据。

术后治疗

放疗

胃癌根治术后,病理分期为 T3~T4 或淋巴结阳性的患者,如果没能接受标准的 D2 根治手术,并且未行术前放化疗,医生一般会在术后选择同步进行放化疗。

化疗

术后患者通常需要接受化疗,治疗方案由医生根据肿瘤情况以及患者全身状况等多因素确定。辅助化疗通常始于患者在术后体力状况基本恢复后,一般是术后 3~4 周开始,联合化疗一般会在 6 个月内完成,单药化疗一般不超过 1 年。

对于手术没能达到根治性切除的患者,一般需要多学科治疗团队讨论决定后续治疗方案。

其他辅助治疗

全胃切除的患者,如果出现贫血,医生通常会建议补充维生素 B12 和叶酸。术后化疗如果出现粒细胞减少,医生一般会给予升白细胞药物治疗。对于严重呕吐或其他不良反应,医生也会给予对症治疗。

随访

随访的目的是监测疾病复发或治疗相关不良反应、评估改善营养状态等。

通常,在手术治疗后的 3 年内,患者每 3~6 个月随访 1 次,术后 3~5 年每 6 个月随访 1 次,5 年后每年 1 次。随访项目包括血液检查、影像学检查等,胃镜检查一般每年进行 1 次。

小结

对于进展期胃癌,医生一般会采取综合治疗,根据肿瘤的病理学类型及临床分期,结合患者一般状况、器官功能状态,有计划、合理地应用手术、化疗、放疗等手段。患者须遵照医生建议接受规范治疗和随访,有利于获得良好结局。(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胃肠肿瘤外科尹松成参与撰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