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腺癌化疗,常见哪些不良反应?如何处理?

说到化疗,多数人的第一反应是痛苦,原因是化疗会引起一些不良反应。对于这些不良反应,如何处理,以下将做一介绍。

常见不良反应

骨髓抑制

骨髓抑制是化疗最常见的副作用。

  • 白细胞(中性粒细胞)减少是最常出现的表现,且出现较早,常开始于化疗停药后 1 周,白细胞在停药后 10~14 天达到最低点,维持低水平 2~3 天后缓慢回升,至第 21~28 天恢复正常。白细胞降低会导致乏力、抵抗力降低,易感染,白细胞严重降低(临床称为 Ⅳ 度骨髓抑制)可导致发热、真菌或细菌感染,甚至危及生命。因此,化疗期间,医生会要求定期查血常规,在需要时应用药物(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提高骨髓造血能力,或输注白细胞悬液提高白细胞含量,以预防严重骨髓抑制及相关并发症发生。患者需也遵医嘱按时复查血常规,避免会客,注意房间空气消毒。发生过严重骨髓抑制者,再次接受化疗时需要换药或减量。
  • 血小板降低出现稍晚,也会在 2 周左右降到最低值,其下降迅速,在谷底停留时间较短即迅速回升。可导致血小板严重降低的化疗药物较少,常见为吉西他滨、卡铂。血小板降低可以通过药物(促血小板生成素)和成分输血治疗。降低明显者,还需要特殊护理,例如减少活动、防止受伤,必要时绝对卧床;避免增加腹压的动作,注意通便和镇咳;减少黏膜损伤的机会,进软食,禁止掏鼻挖耳等行为,禁止刷牙,用口腔护理代替等。还要重视处理鼻出血,必要时就诊耳鼻喉科。有神志、感觉和运动变化及呼吸节律改变时,也应告知医生,以防颅内出血。
  • 红细胞下降出现时间更晚,程度也较轻,一般多程化疗后的患者也才会有轻中度贫血,重度贫血少见。可以通过药物(红细胞生成素)和成分输血治疗。

消化道反应

恶心、呕吐是化疗药物最常见的早期毒性反应,严重的呕吐甚至会导致无法进食,继而出现脱水、电解质紊乱等。化疗引起的呕吐可分为急性呕吐(化疗 24 小时内)和延缓性呕吐(化疗后 1 周内)。含铂类(特别是顺铂)、蒽环类(多柔比星等)药物的方案会引起较严重的恶心、呕吐。与老年患者相比,年轻患者更易发生恶心呕吐、程度也更重。

常用于预防和治疗化疗药物所致呕吐的药物包括,激素类(如地塞米松)、甲氧氯普胺、5-羟色胺受体拮抗剂(托烷司琼、昂丹司琼等)和神经激肽 (NK)-1 受体拮抗剂(阿瑞匹坦、罗拉匹坦等)。这些药物一般在化疗当天使用,个别反应严重者医生会酌情延长使用时间。止吐药物不宜较长时间使用。对化疗过程中进食困难者,医生会通过静脉输液补充营养。化疗期间的饮食要清淡爽口、温度适中、少量多餐、易于消化,待消化道反应消失后,再逐渐增加营养。

化疗时黏膜损伤也很常见,多表现为口腔炎、食管炎、口腔溃疡等。氟尿嘧啶类药物最易导致黏膜炎症和口腔溃疡,连续应用较单次应用的发生率更高。患者主要的不适是疼痛和不能进食。除补充 B 族维生素外,还可以通过黏膜麻醉药、经常漱口保持口腔清洁、口腔溃疡的散剂或贴剂等进行局部对症治疗。不能进食时,医生会考虑通过静脉输液进行必要的营养支持。

脱发

化疗药物通常会造成脱发,蒽环类、环磷酰胺、紫杉类和长春碱类最易引起脱发,常在化疗开始 2~3 周后发生。有条件者可在化疗时使用止血带或冰帽,可能会减轻脱发程度。脱发后,要注意头皮护理,最好戴质软的帽子或丝巾,轻柔地清洁头皮,尽量避免摩擦、日晒等刺激。化疗引起的脱发一般是可逆的,停药后 1~2 个月毛发开始再生。

静脉炎

近年来,虽然浅表静脉穿刺设备和技术明显提高,但化疗药物引起的静脉炎仍是不可避免的。蒽环类、长春碱类、环磷酰胺、氟尿嘧啶、顺铂等常用化疗药物都能导致不同程度的静脉炎,首先表现为局部不适或轻微疼痛,进而局部发红、肿胀、灼热、疼痛,并沿静脉走向出现条索状红线,按之可触及条索状硬结,严重者穿刺处有脓液,伴有畏寒、发热等全身症状。

避免静脉炎最根本的方法是进行中心静脉置管术(PICC),可以将药物不通过外周表浅静脉直接注入深部的上腔静脉,不会造成血管刺激。没有条件接受 PICC 者,可能可以采取以下方法。

  • 多进行四肢按摩和揉搓,促进血液循环,保持血管弹性。
  • 输注浓度高、刺激性强的药物时,医生会要求控制输注速度不要过快,还可以把土豆切成 2~4毫米厚度的片,覆盖一层塑料薄膜后放置在穿刺部位的靠近心脏的一端,每小时更换 1 次,直到输液完成后取下。
  • 护士在输注药物前后会进行下述操作,输液前先使用生理盐水穿刺,成功后再输注化疗药物,输完后再输注至少 25ml 生理盐水冲洗血管,防止残留的药液对血管造成刺激。

已经发生静脉炎者,医生可能会建议采取以下方式治疗。

  • 冷敷。出现静脉炎或药液外渗时,可咨询医生后使用浓度为 50% 的硫酸镁溶液局部冷敷,外覆一层软薄膜,每天 2~3 次。另外,也可以使用冰块、红花酒精、乙醇(浓度为 50%)等进行冷敷。
  • 局部封闭。请医护人员使用 0.25% 的普鲁卡因和地塞米松进行局部封闭,然后再使用硫酸镁冷敷。
  • 使用乳膏。考虑使用多磺酸粘多糖乳膏直接涂抹在患处,用棉签按摩 5 分钟,当肿胀消失之后,每天涂抹 5 次。未发生药液外渗者,输液前在注射部位涂抹乳膏也能预防发生静脉炎。

长春瑞滨注射液通过浅表静脉输注时,一旦发生皮下渗漏会导致严重的化学性皮肤炎症甚至是皮肤坏死,因此,患者在接受含长春瑞滨的化疗方案时,最好听从医生建议接受中心静脉置管。

特殊不良反应

心脏毒性

乳腺癌患者最常使用的蒽环类药物和曲妥珠单抗,都有较明显的心脏毒性,环磷酰胺、顺铂、紫杉醇、长春碱类药物也有一定心脏毒性。化疗药物引起的心脏毒性通常表现为心律失常(包括传导阻滞)、心电图 ST-T 或 T 波改变、心绞痛、心肌梗死甚至心力衰竭等。既往有心脏病史、伴高血压是化疗患者发生心脏毒性的危险因素。蒽环类药物在用药总量超过某个最大值之后,将会造成不可逆的心肌损伤,严重者可致死亡,医生会通过限制多柔比星、表柔比星的累积剂量来预防。表柔比星、脂质体多柔比星等的心脏毒性反应相对较轻。

对于化疗药物所造成的心脏毒性,及时发现最为关键,因此用药期间医生会监测心电图改变,定期进行超声心动检查,检测左室射血分数 (LVEF) 变化等,还可能使用细胞保护剂(右雷佐生、氨磷汀等)保护心肌。

总之,化疗药物对心脏产生的近期及远期毒性反应对患者的生存和结局有很重要的影响,化疗期间如能及早发现并处理,通常恢复会良好。

耳毒性和肾毒性

耳毒性是顺铂比较特殊的毒性反应,主要表现为耳鸣和高频听力减低,治疗剂量下多为可逆性,不须特殊处理。但要注意,有中耳炎者要告知医生,一般不能使用顺铂。使用顺铂期间也要注意避免使用氨基糖甙类抗生素(链霉素、庆大霉素等),以免发生不可逆的耳聋。

顺铂和吉西他滨都具有肾毒性,但顺铂的肾毒性更明显,多发生在用药后 7~12 天,表现为检查指标尿素氮、肌酐升高,肾小球滤过率下降。一般 1 个月左右可恢复,少数患者可能发生不可逆性的肾损伤。医生一般会采用以下措施预防肾损伤。

  • 水化。用药(化疗当日至化疗后 2~3 天)时尽量多喝水和通过静脉补液,每日输液量 2000~3500 毫升,保证 24 小时的尿量大于 2500 毫升,不足者医生可能会增加补液量并用利尿剂,促进药物排泄,减少药物肾损伤。
  • 使用利尿剂。甘露醇和呋塞米可加强肾脏排泄,减轻肾损伤,且不影响顺铂的抗肿瘤活性。
  • 化疗前使用细胞保护剂(氨磷汀、还原型谷胱甘肽及镁剂)保护肾功能。
  • 换用其他肾毒性较小的铂类药物,如奥沙利铂、奈达铂等。

过敏反应

化疗药物引起的过敏反应分为局部性和全身性。顺铂和紫杉类化疗药都可能引起全身性过敏反应,表现为呼吸困难、支气管炎或喉头痉挛、面部潮红、血压下降等。

顺铂所致过敏反应的发生率较低。

紫杉类药物由于使用了助溶剂,部分患者在注射后可能会出现明显的全身性过敏反应,严重者可致死亡。所以,在使用紫杉类药物之前,医生通常会建议提前服用抗过敏药物,用药过程中除继续使用抗过敏药物外,还要进行心电监护。一旦发生过敏反应,医生会立即停药,给予吸氧,注射地塞米松、肾上腺素、阿托品等药物进行抢救。应用紫杉类药物发生过敏反应者,医生一般不会对患者再使用该类药物。

手足综合征

手足综合征是一种皮肤毒性反应,可在开始化疗后的 11~360 天(中位出现时间为 79 天)开始出现,主要发生于手足受压区域,表现为手足的麻木、感觉迟钝、感觉异常、麻刺感、无痛感或疼痛感,皮肤肿胀或红斑,脱屑、皲裂、硬结样水泡或严重疼痛等。乳腺癌患者服用卡培他滨后,发生手足综合征的几率接近 50%。科学护理可以预防其发生、减轻症状和促进恢复。

  • 尽量避免手、足部的摩擦、压迫、高温和日晒,例如,穿合适鞋子、避免长时间步行和重体力劳动及运动,不用热水洗手泡脚,休息时抬高手脚,注意使用防晒措施等。
  • 在医生指导下口服用维生素 B6 和塞来昔布。
  • 应用凡士林、润肤膏等保持手足皮肤湿润。
  • 避免进食辛辣、刺激性食物。
  • 出现水泡要请医务人员处理,有脱皮时不要用手撕,可以用消毒剪刀剪去掀起的部分。

发生了手足综合征者生活会有不便,但目前临床数据显示,出现手足皮肤反应者疗效更好。

科学理性地对待化疗,多与肿瘤内科医生进行沟通,遵医嘱预防及处理并发症,才是正确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