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环肿瘤细胞 (circulating tumor cells, CTC) 早在 1869 年就被首次发现,肿瘤细胞从原发病灶脱落,穿过血管壁进入血液循环即形成 CTC。CTC 随着血液循环到达并定植在远处器官或重新定植到原发病灶,导致肿瘤出现远处器官转移病灶或原位复发。那么,CTC 检测是否可以用于胃癌的诊断、治疗以及预后预测?
目录
早期诊断
早期胃癌多无特异性表现,部分患者在出现临床症状时常合并转移或已丧失手术治疗机会。提高胃癌患者生存率的关键是早诊断、早治疗。
CTC 能够提示影像学未能发现的潜在病灶,有助于及早发现转移,利于个体化治疗。通常,肿瘤在 1mm 大小时即可检出 CTC,而一般影像学技术仅能发现 10mm 以上大小的肿瘤,即便是被誉为“发现早期肿瘤雷达”的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PET-CT)也只能发现大于 5mm 的肿瘤。CTC 检测可以做到比传统影像检查早 2~6 个月发现肿瘤,这为胃癌早期诊断提供了新的途径。
判断预后
手术可将胃癌原发病灶铲除,药物治疗可以杀死部分 CTC,但仍有一部分 CTC 会残留在血液中,随血液循环另外寻找新的“阵地”,成为胃癌复发转移的原因。有研究发现,CTC 阳性胃癌患者的无进展生存期 (PFS) 短于 CTC 阴性患者。通过比较分析患者体内 CTC 的类型和数量变化,医生可以及时发现胃癌的复发、转移,从而采取相应的治疗将其扼杀在摇篮里,并可进行生存期预测。
指导个体化治疗
胃癌的个体化治疗是指针对具体的肿瘤患者,用不同的治疗方案进行治疗。近年来,靶向治疗成为研究热点,胃癌的靶向治疗主要依据于原发肿瘤中的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 2(HER2)、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VEGF)、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 等基因的检测结果,但是由于肿瘤细胞的异质性,CTC 可能存在基因突变,单纯依靠对原发肿瘤细胞进行检测分析来制定治疗方案是有局限性的。
医生可能选择将 CTC 作为液体活检样本,进行多次检测,其结果有利于指导后续化疗方案和靶向用药,利于化学药物的作用将血液中的肿瘤细胞及残余癌灶杀灭。
评价治疗效果
目前胃癌患者的手术及化疗效果仍依据肿瘤复发时间及生存期进行评价,周期较长。CTC 检测在胃癌的疗效检测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具有周期短、灵敏度高的优点,可以据此对手术及化疗效果进行评价。CTC 水平有助于评价使用化疗药后的客观反应率和疾病控制率,可及时有效的评价治疗效果。
小结
随着 CTC 检测技术快速发展,由于其检测取材便捷、创伤性小,可以动态监测,患者依从性较好等特点,该方法逐渐得到肯定。CTC 检测可以与其他检查手段相结合,帮助胃癌早期诊断及预后判断,指导个体化治疗方案的制定,并评价治疗效果,在胃癌的诊断及治疗方面具有重要意义。CTC 检测目前在国内大型医疗中心已经展开,并且在临床诊断中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近年来,与 CTC 相似的循环核酸 (circulating nucleic acids,CNA) 检测也得到很快发展,其能反映肿瘤细胞整体的基因变异信息,利用肿瘤细胞基因组的特点,可从基因水平获取肿瘤信息。CNA 作为 CTC 的补充,发展方向就是不断提高检测的灵敏度和明确新的肿瘤标志物。(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胃肠肿瘤外科尹松成参与撰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