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服氟尿嘧啶类药物治疗晚期胃癌

  胃癌是人类最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每年全球新发病例大约93.4万, 位居所有肿瘤的第2位; 死亡约70万人,位列所有肿瘤的第4位。胃癌具有明显的地域性,尤其是东亚地区(日本、中国和韩国)为高发区,约占全球总数的2/3。在我国,每年新确诊患者达30万多,占到全球的1/3;死亡26万,占所有肿瘤死亡的23.24%。

  由于胃癌早期诊断率较低,确诊时近40%的患者失去手术机会,而且即使行根治术的患者,术后有将近50%会出现复发转移,所以大多数的患者都要接受化疗(引用秦叔逵 教授文章数据)

  迄今为止,氟尿嘧啶类药物依然是胃癌化疗的基石。如何在不影响疗效的前提下,积极开发更加便捷、安全性高的口服制剂是人们追求的目标。

  近年来,一系列大型临床研究的结果使得新型氟尿嘧啶类口服制剂在进展期胃癌的治疗中得到认可,越来越显示出其前景广阔,到如今,从替加氟(FT207)、优福定(UFT)、卡莫氟(DFUR)到卡培他滨(capetabine,Xeloda)、复方替吉奥替(TS-1,S-1),数种氟尿嘧啶类口服制剂已陆续上市。价格是越来越贵,是否带来临床疗效的提高,众多的循证数据我们如何甄别。

  1966年,前苏联的专家合成了第一个氟尿嘧啶类口服药物FT207,即替加氟,它是5-FU的前体药物,口服后由P450酶代谢转化为5-FU而发挥作用。服用替加氟胶囊两小时后,替加氟的血药浓度达到峰值,24小时后血药浓度为峰值的1/4。5-氟尿嘧啶及尿嘧啶的血药浓度在给药后30分钟达峰值,以后逐渐降低。

  药物的有效浓度出现于血液、肿瘤、胃、肠、肺、乳腺、胆管等组织中,5-氟尿嘧啶在肿瘤内的浓度高于血药浓度和肿瘤周围正常组织的浓度,在胃癌组织中的浓度为血药浓度的8.2倍,为正常胃壁的3.2倍。药物及其代谢产物主要经尿排泄。治疗进展期胃癌有确切疗效,尚缺乏大规模多中心的临床研究结果作为高级别的证据,同时价格低廉。

  罗氏公司进一步改进了氟尿嘧啶类药物的结构,研发出的一种新型氟尿嘧啶类口服药物卡培他滨(capetabine,Xeloda)。该药经口服吸收后先通过肝脏和肿瘤组织内的羧酸酯酶、胞苷脱氨酶的作用下形成二种中间产物,脱氧氟胞苷和脱氧氟尿苷,最后通过胸腺嘧啶磷酸化酶(TP酶)的催化在肿瘤细胞内转变为5-FU,发挥选择性的局部抗癌作用。

  之后,5-FU则在DPD、二氢嘧啶酶以及b-酰脲-丙酸酶的作用下降解为a-氟-b-丙氨酸(FBAL)排出体外,其中DPD是这一分解代谢过程的限速酶。口服卡培他滨的生物利用度很高,可经小肠完整吸收,这样既模拟持续性静脉输注5-FU,又可避免胃肠外给药的屏障问题,为卡培他滨在胃癌化疗中的最佳使用提供了特别的基础。

  另外,由于肿瘤组织中TP酶的浓度高,卡培他滨能在肿瘤组织中选择性活化,大大提高了药物在癌细胞内的浓度和抗肿瘤作用,明显减少了全身的毒性作用,达到高效的细胞靶向治疗。(通过对照以上黑体字我们可以了解到,卡培他滨与替加氟均有在胃癌组织中的浓度较血药浓度高的特点)

  S-1为新型口服氟尿嘧啶类药物,其主要成分为FT207和2个调节剂:吉美嘧啶(gimeracil,CDHP)和奥替拉西(oteracil,Oxo)。其构成比例为FT207∶CDHP∶Oxo=1∶0.4∶1(摩尔比)。FT207具有优良的口服生物利用度,口服吸收后通过肝脏P450酶转化变成5-FU后进入血液循环发挥抗肿瘤效应。CDHP能够抑制二氢嘧啶脱氢酶(DPD)的活性,降低其对5-FU的分解,有助于维持5-FU在血液和肿瘤组织中的药物浓度。

  而Oxo的作用是特异性抑制肠道粘膜细胞内乳清酸核糖转移酶(ORTC),降低5-FU在肠道组织内产生磷酸化(磷酸化的结果是导致胃肠道副作用的主要原因),从而降低了FT207的胃肠道毒性。

  (FT207加2个调节剂,价格远较FT207高,还有的的好处是降低FT207的胃肠道毒性,现在的问题是FT207的副作用并不大)

  谁更好 比较卡培他滨与S-1在进展期胃癌应用上究竟哪一个更好也是有意义的。卡培他滨与5-FU等效,并在二药或三药联合化疗中安全可靠,目前已在欧美及多个国家批准用于进展期胃癌。2007年,韩国Kang等(Kang Y,Lee J,Min Y,et al.2007)报告了一项比较卡培他滨与S-1治疗老年晚期胃癌的Ⅱ期临床研究,共91例入组。

  结果:卡培他滨组的PR为29.5%,SD为38.6%;S-1组的CR为 2.2%,PR 26.7%,SD 40.0%;两者的TTP分别为4.8个月 vs. 4.2个月,MST分别为10.0个月 vs. 7.9个月,而毒性反应都比较轻。初步表明,作为老年晚期胃癌患者的一线治疗方案, 口服卡培他滨或S-1单药化疗均具有良好的疗效及耐受性。那么作为根基的替加氟是否要淘汰,疗效与价格优势让我们关注 。

  胃癌采用替加氟口服联合中药方治疗,现将数据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全组患者共18例患者,均为晚期胃癌,男性7例,女性11例;年龄58-93岁,年龄分布:90岁以上1例,80-89岁6例,70-79岁7例,60-69岁3例,60岁以下1例 平均年龄78岁,均经胃镜病理确诊为胃腺癌,影像检查发现远端移,其中就诊时肝脏转移5例,腹腔转移10例,骨转移3例,均未手术。治疗前血常规,肝肾功能,心电图无明显异常等检查无明显异常,坚决要求中医综合治疗。

  1.2 治疗方法:中药处方:黄芪40g、茯苓10g,、炒白术20g、炙鸡内金20g、山慈姑15g、全虫6 g、甘草5g。如胃痛明显加元胡10g、吐大量白色痰涎加半夏10g,便秘加火麻仁30 g、枳壳10 g,消化道出血加用云南白药与奥美拉唑,每天服用;

  同时口服替加氟(FT-207)每次200mg、 胃复安5 mg,一天3次,饭后服,连续10天,查血象正常继续服用10天后休息10天为1个周期,每位患者至少进行2个周期治疗后评价,如有效继续服用,直至病情进展而停服。每月的总费用在300元以内。

  1.3 观察指标:主要症状的缓解时间,无症状持续时间,生存时间;以及毒副反应。

  2、结果

  2.1疗效 2005年5月-2008年10月期间入组18例患者,有3例患者在2个治疗周期内病情进展,表现为梗阻情况加重,不能进食与服药,中断治疗,判断为无效;15例患者能继续服药,到今年10月30日为止,进行统计分析,15例患者主要症状缓解明显,10例进食梗噎感的患者在服药后明显缓解,使得治疗得已继续,并大大增强患者及家人的信心;

  12例伴有上腹痛的患者疼痛缓解;5例伴有消化道出血的均得到控制;15例患者因在1个治疗周期内临床获益,得以继续按方案治疗,无症状持续时间最短的1例为3个月,6个月的1例,8个月的3例,10个月的2例,12个月的3例,15月的2例,23个月的3例,到今年10月止还有6例在继续该疗法的治疗。

  2.2 毒副反应 该疗法毒副反应轻微,消化道反应主要为恶心,加服胃复安同服,绝大多数患者均能继续服用。血液毒性轻微,少数患者表现为轻度白细胞及血红蛋白下降,余未见明显不良反应。

  3、讨论

  3.1 晚期胃癌患者体质较差,特别是本组入选的老年患者,均难以耐受“正规”化疗,因此寻找有效的治疗方案是有价值的。但本组病例太少,又无对照,按照规范的设计是有缺陷的,但是此类病人又该如何处理。有几个问题供大家思考

  ①临床选用何种指标来判断该类患者疗效

  ②替加氟的持续服用时间最长为多少,目前我们观察到的为26月,未见对肝肾功能的影响,但出现轻度骨髓抑制,停服一周后能恢复。

  ③如要确立对照组,又不违反伦理,该如何确立。

  ④如何确定最佳的疗效价格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