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人也有不同吗?

  1、诊断

  可“医”――是否患有糖尿病

  体检发现血糖偏高时,需要到医院进一步检查空腹血糖及餐后血糖,或者进行糖耐量试验,来确诊是否是糖尿病。一般只要知道糖尿病的诊断标准,就可以通过检查结果来判断他人是否患有糖尿病。

  不可“医”――属于哪型糖尿病

  糖尿病的分型需要根据病史、症状、检查结果等情况综合考虑和判断,这需要医生来诊断。在门诊我遇到过很多患者说自己是2型糖尿病,我问诊断依据是什么?大多回答“我是成人,血糖不是很高,2型多见”。其实,光靠这些是不能分型的。分型要根据起病情况、酮症发生、胰岛素功能状况以及一些关于胰岛的免疫抗体指标等情况等来综合判断。

  2、饮食治疗

  可“医”――分享饮食经验

  糖尿病的饮食治疗是糖尿病综合治疗的最主要最基本的治疗手段,是要终生坚持的,不可有一餐忽略。关于这一方面,“老”糖友可以向他人传授自己的经验。如:哪些能吃哪些不能吃,哪些含糖量高,哪些升糖指数高,食物的分配及总量等。

  不可“医”――合并其他疾病或并发症时的饮食

  但是,如果患者合并一些其他疾病或并发症,如:高尿酸血症、蛋白尿、肾功能衰竭等,需要特殊的食物要求,就必须有医生的指导。

  糖尿病患者都知道,在控制饮食过程中因不能过多吃淀粉类物质,开始常常饥饿,此时可以多吃豆制品以防饥肠辘辘。但是如果你不知道他有高尿酸血症或者大量蛋白尿的情况下,推荐他吃豆制品会加重病情甚至出现肾功能衰竭。

  3、运动治疗

  可“医”――选择合适运动方式

  运动是糖尿病治疗的五驾马车之一,可以降低血糖、增强胰岛素的敏感性、减轻体重、降血脂、缓解轻中度高血压、促进血液循环、改善心肺功能、预防骨质疏松等,运动方式可选择步行(散步)、慢跑、游泳、太极拳、爬楼梯、骑自行车等。“老”糖友可以根据自己的经验自行选择或指导他人选择合适的运动方式,以及什么时候运动、运动的强度和时间如何把握、运动时有哪些注意事项等。

  不可“医”――合并其他疾病或并发症

  如果患者合并一些其他疾病或并发症,应根据病情,在医生指导下酌情运动。

  糖尿病患者常常合并有高血压、冠心病等情况,当血压控制良好,没有心肌缺血的情况下可以适量运动。有一次老王对一个糖尿病患者说,运动是治疗糖尿病最好的方法。我每天早上慢跑20分钟,餐后血糖控制良好。结果他不知这个患者有冠心病,慢跑后出现心绞痛,急诊到了医院。

  4、血糖监测

  可“医”――自测手指血糖

  血糖监测能帮助患者更好地控制血糖,也可以让患者成为自己的糖尿病医生。首先,“老”糖友要知道血糖控制良好的标准,从而根据自己的病情决定监测血糖的频率。其次,要分析是否存在影响血糖的因素如饮食、运动、睡眠情况、药物服用情况、是否存在其他疾病等。第三,要明白各时间点血糖的意义。通过详细的血糖监测及食物的记录,“老”糖友可以帮助自己或他人了解某食物升高血糖的效应,指导饮食计划。

  不可“医”――测糖化血红蛋白

  糖尿病患者生活中仅仅监测手指血糖还是不够的,因为它具有瞬时性,不能反映一段时间血糖的总体水平。因此,每3个月测一次糖化血红蛋白是非常必要的,因为它可以反映三个月血糖的总体状况,这就需要到医院去检查。

  5、及早发现并发症的踪迹――可“医”

  病程较长的糖尿病患者要注意并发症的发生。糖尿病有哪些并发症?哪些症状表示可能发生了并发症?“老”糖友可以根据自己或他人的症状,预警自己和他人去医院做相应的检查,及早发现并确诊并发症,及时治疗。

  6、确定或更改治疗方案――不可“医”

  糖尿病的治疗方案,应由医生来决定。因为治疗方案的确定,是综合考虑患者的病情、以前的用药情况、血糖水平、胰岛素功能、合并症情况、肝肾功能情况、药物的副作用及作用特点等因素来做出决定的。医生会根据每个糖尿病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不同的治疗方案。这个决定,需要系统的医学知识及临床经验,即使是“老“糖友,也不能为自己和其他患者做决定。实际生活中,有很多患者看到别人用某种药效果好,自己也要求用,还有很多患者推荐他人使用自己用的药,这些都是不恰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