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些患者要做术后辅助化疗?

说起对胃癌的治疗,多数人的第一想法是手术,认为手术才是王道,只要做完手术、肿瘤被切除,就能高枕无忧。事实上,手术确实是胃癌治疗的重要手段,但并非唯一。

胃癌细胞就像人体内的“不法分子”,手术虽然能将聚集在胃部的“犯罪团伙”一锅端,但总会有散在边缘的“漏网之鱼”和游荡在外的“不法分子”(残留的癌细胞或者进入人体血液、淋巴系统的癌细胞),这些“残余分子”可能会伺机再次兴风作浪,导致出现复发或转移。为了避免这一情况的发生,胃癌患者常常需要进行术后辅助化疗来保驾护航,将复发转移的苗头扼杀在摇篮中。

术后辅助化疗的目的是什么?

顾名思义,术后辅助化疗就是在胃癌根治术后进行的化学治疗,其目的在于消灭残留癌细胞,抑制亚临床病灶(即用临床检查和肉眼都不能发现的病灶,存在于肿瘤主要病灶的周围或远处部位),防止术后复发转移,从而提高胃癌的生存率。

胃癌的术后辅助化疗始于上世纪 80 年代,经历了从无到有、不断优化的过程。早些年,尽管有许多研究证实辅助化疗可以使患者的生存获得改善,但由于方案老旧、样本量不足等问题,研究结果并无说服力。直到 2007 年 ACTS-GC 研究及 2012 年 CLASSIC 研究这两个里程碑研究的出现,才确立了辅助化疗在胃癌治疗中的地位。这两项关于亚洲患者的 Ⅲ 期临床研究均证实,术后辅助化疗能够降低胃癌患者的术后复发率,延长其生存期。胃癌术后辅助化疗已由经验医学走向循证医学,成为如今肿瘤科医师面对胃癌所选用的主要方案之一。

是不是所有做完手术的胃癌患者都需要辅助化疗呢?答案当然是 NO!是否需行辅助化疗需要医生根据肿瘤的 TNM 分期、是否伴有高危因素等来准确判断。

根据肿瘤情况,以下患者需要接受术后辅助化疗

  • 早期胃癌  部分早期胃癌患者即使不接受辅助化疗,术后 5 年生存率通常仍可达 90%~95%,这部分患者一般只需进行规律的随访复查即可。但是,术后病理证实淋巴结有转移的早期胃癌患者,需要进行术后辅助化疗;对于病理残留(R1,手术标本的切缘在显微镜下可见癌细胞)及肉眼可见肿瘤残留(R2)的早期胃癌患者,术后通常需要接受氟尿嘧啶类或紫杉类为基础的同步放化疗。
  • 局部晚期胃癌  所有接受胃癌 D2 根治手术(即清除胃周围淋巴结至第 2 站)R0 切除(即显微镜下在手术标本切缘没有发现癌细胞)的患者,如果术前未接受治疗,只要浸润深度在 T2(肿瘤到达肌层)以上和(或)伴有淋巴结转移,通常均需要接受术后辅助化疗。T2N0M0(ⅠB期)患者,当年龄不大于 50 岁、组织学分级为高级别或低分化、有神经束侵犯、脉管浸润或未接受标准 D2 淋巴结清扫手术时,一般也需要进行术后辅助化疗。
  • 新辅助化疗后  术前曾经接受过新辅助化疗的患者,如果未完成化疗计划,则在根治手术后,建议进行辅助化疗,但医生会考虑术后消化道重建等原因带来的患者身体状况的改变情况,据此来调整治疗方案和剂量。

根据身体情况,以下情况不可接受化疗

患者接受化疗需要满足一定的身体条件,当出现以下情况时,通常不能进行化疗:

  • 一般情况差,年老体弱,KPS(Karnofsky Performance Status,即卡氏功能状态评分)不大于 40  分,心肺功能严重不全,无法耐受化疗者;
  • 骨髓造血功能差,严重贫血、白细胞计数低于 2.5×10/L、中性粒细胞计数低于 1.0×10/L 或血小板计数低于 50×10/L 者;
  • 肝肾功能严重异常者;
  • 以往做过多疗程化疗、大面积放疗,高龄,骨髓转移,严重感染,肾上腺皮质功能不全,有严重并发症等,这些患者应慎用或不用化疗;
  • 消化道有穿孔倾向者;
  • 精神病患者或不能充分合作者;
  • 妊娠女性,可先做人工流产或引产;
  • 过敏体质患者应慎用,对所用化疗药物过敏者禁忌应用。

是否需进行术后辅助化疗,需要医生根据肿瘤的分期、是否伴有高危因素,并结合患者的身体情况,来综合判断。胃癌术后,患者需要与医生充分沟通,接受科学规范的治疗与随访,合理地将手术与辅助化疗相结合,将复发转移风险降低到最小。(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胃肠肿瘤外科刁彦文参与撰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