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什么是胸腔“引流”?有什么作用?
术后,医生会在手术侧的胸壁上留置一根或两根大约铅笔粗细的透明橡胶管。管子的一端插在胸腔里,另一端连在一个盛放了一定量无菌生理盐水的瓶子上。这是干嘛用的呢?
原来,这是医生为患者安放的“引流管”和“引流瓶”(也叫“胸瓶”)。术后胸腔内会有渗血和渗液,肺创面还可能漏出气体,这套装置就像是为胸腔预留了一扇“窗”,来排出积液和积气。引流时,管子里会有血性或者淡黄色清亮的液体流出,随着呼吸,胸瓶里有一个水柱在上下波动。有时您咳嗽或深呼吸时,会有气泡从水柱底端冒出来。
此外,医生还可以通过这扇“窗”,观察胸腔内的情况,比如是否有活动性出血、出血量大不大、需要如何处理等。医护人员每次来巡视病房,最关心的也是这扇“窗”,判断引流是否正常、什么时候能拔管。
那么,引流出来的东西,都“长”什么样子呢?哪些情况说明可能出了问题?
“形形色色”的引流液,我该注意什么?
胸管里流出来的液体,正常情况下应该是淡血性的,颜色随着时间越来越浅,逐渐变成淡黄色清亮的液体。
如果引流出来的液体为鲜红色、比较浓稠,会挂在管子的内壁上,而且短时间(半小时)以内引流量较大(大于 50 毫升),这个时候就需要引起重视了。这种情况往往提示发生了出血,医生会密切关注,决定是否到手术室去止血。
如果颜色变浓且不透明,仿佛掺进了牛奶,这说明可能发生了“乳糜漏”,也就是淋巴液严重外渗。这也许提示您的饮食过于油腻,可以先禁食之后再观察。
如果有黄色或绿色脓液、脏脏的黏液流出等异常情况,那可能说明发生了胸腔感染,医生会给予相应处理。
由于手术不同,不同患者引流液的量也各不相同。一般而言,手术后第一天正常的量是 300~400 毫升以内,如果过多就提示异常。另外,引流量应该是每日逐渐减少的。如果不降反增,伴随引流颜色和性状的改变,医生会进一步判断和处理。
总结下,胸管引流出的液体颜色、性质、量如同“晴雨表”,会提示引流是否正常。这些情况由医护人员密切关注。作为患者,您的首要“任务”是保护好胸管。
如何保护胸管?
首先要保证管路和胸瓶密闭。平时避免大力牵拉胸管的任何部位和连接处,注意保持引流瓶直立,不要打翻。
第二,注意保持胸管通畅。管子比较柔软,容易打折。因此,在胸廓上打胸带、穿衣、活动以及睡觉的时候,都要注意观察胸管是否通畅,尤其是靠近身体的部分。
第三,要保持胸瓶一直低于胸腔的位置,不论坐、卧、走,都不要把胸瓶拎高,防止引流液倒流。您要从有胸管那一边上下床,避免跨床递胸瓶。
引流痛苦吗?多久能拔管?
医生会尽量使用较细的胸管来减少不适感。但由于管子是从肋骨缝之间插到胸腔里的,而肋间神经丰富,大多数患者会感到疼痛,痛感还会随着呼吸、咳嗽加重,或者有“岔气”的感觉。疼痛难忍时,不妨告知医护人员,必要时用一些镇痛药物来缓解。
身体上插了根管子,还往外流水,您感到紧张也是正常的,可能也会有“既想早点拔管、又怕拔管后排不出液”的担心。把这些操心的事交给医护人员吧,他们每天都在观察引流液情况,结合胸片的结果,来判断拔管时机。一般而言,需要带管 3~5 日。
拔管后,胸腔积液没排干净怎么办?
您可能还会担心:每天还能流出 200 毫升呢,能拔管吗?积液流不出来可怎么办?
事实上,人体是一个神奇的生化工厂,胸腔液体的分泌和吸收往往会达到一个动态的平衡。如果一直开着“水龙头”,那么液体就会一直流出去。但这些引流液其实都是你每天吃的好东西,里面富含大量优质的蛋白质,所以引流液的流失是十分浪费的。虽然国外学者一般认为,引流量 400~500 毫升都是可以拔出胸管的,但我国的研究表明,每天少于 250 毫升的引流,拔管才是比较安全可行的。剩下的积液就需要您通过不懈锻炼、增加血液循环,来努力让身体自行重新吸收。
极少数的情况,由于活动量不足、积液量很多,可能引起肺不张,需要重新做胸腔穿刺,把过多的积液放出来。但是一定要记住,能够帮助自己减少积液的“秘诀”只有多活动。活动,才是摆脱胸管最快的方法。
拔管两周,还有“渗液”是怎么回事?
有很少的患者会出现拔管后 2 周需要拆线的时候,还有引流管口“渗液”的问题,这是怎么回事呢?
首先,由于引流管口的固定线一边需要勒得比较紧,因此有的时候会导致局部皮肤因为缺血出现发紫甚至水泡等情况,这个时候其实并不是伤口里面渗液,而是皮肤愈合不良导致的。
另外,一般来说引流管口在 1~2 天就几乎完全闭合了,不会再出现漏气、出血、渗液的情况,但是也有的患者因为糖尿病、营养不良等情况,伤口愈合较慢,但一般在一周以内也都会闭合。真正出现引流管口的皮下渗液,有的时候往往是发生了脂肪液化的情况,也就是皮下脂肪出现了坏死,油脂从伤口流出来,这一般也好发于肥胖的患者。
所以在到拆线时间的时候,可以咨询一下医生,一般情况下,拆线都是没问题的,如果伤口出现了感染或者脂肪液化的情况,我们也一般不会担心胸腔里面会漏气或者渗液,只需要对伤口进行定期换药,通常很快就能够重新愈合。
共同审核:广东省人民医院 广东省肺癌研究所 谢亮副主任医师 郑少鹏医生
共同作者:北京大学肿瘤医院 王兴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