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来酸吡咯替尼(商品名:艾瑞妮),适应症为HER2阳性转移性/晚期乳腺癌、HER2突变的晚期非小细胞肺腺癌;
- 吡咯替尼,与乳腺癌常用曲妥珠单抗(赫赛汀)注射剂型不同,是一种口服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和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酪氨酸激酶双重抑制剂;
- 2011年5月,恒瑞提交吡咯替尼临床试验申请,2017年8月递交上市申请,9月26日获CDE优先审批资格,2018年8月13日,审批状态变更为“审批完毕-待制证”,标志该药品正式获批上市,历时仅7年;
过去一段时间,乳腺癌靶向药赫赛汀因全国断药,受到社会广泛关注。一款进口抗癌药,成为决定我国乳腺癌患者生死的命脉,国产抗癌药缺匮现状令人心忧。
8月13日,国内领头药企恒瑞研发的马来酸吡咯替尼片完成审批制证,正式获批上市,这款II期临床试验结果突出的药物,无疾病进展生存期长达18.1月,远超国内外其他同类产品,也因此被国家药监部门优先审批,从申请临床试验到批准上市仅用时7年。
国内药企罕见投入5亿研发创新抗癌药
据研发吡咯替尼的国内上市药企恒瑞公告显示,2016年8月3日,马来酸吡咯替尼项目研发项目投入费用达到7600万元人民币,2017年12月10日,恒瑞发布公告称马来酸吡咯替尼研发项目已投入研发费用约5.2亿元。
医典君登录在国家药品审评中心官网,在药物临床试验登记与信息公示平台查询发现,马来酸吡咯替尼片登记的临床试验共有10项,主要包括HER2表达阳性转移性乳腺癌、HER2突变的晚期非小细胞肺癌和晚期胃癌等。
据悉,吡咯替尼是恒瑞医药继艾瑞昔布和阿帕替尼之后,第三个研发的化药创新药。
这款研发阶段就被看好的“优等生”成绩也不俗,获得过科技部“重大新药创制科技重大专项”支持;2017年5月,吡咯替尼用于HER2阳性晚期乳腺癌患者的I期研究结果在全球顶级期刊《JCO》杂志(影响因子:24.008)首次全文发表,开创中国自主研发抗肿瘤药物仅凭I期研究就登上全球顶级期刊的先河。
吡咯替尼上市后,国内乳腺癌靶向药都有哪些?
根据国家癌症中心赫捷院士团队2018年初发布的《2014年中国分地区恶性肿瘤发病和死亡分析》显示,女性恶性肿瘤发病首位为乳腺癌,2014年发病人数达到27.89万人,死亡人数超过6.6万人,已经成为威胁我国女性健康最为重要的疾病之一。
目前,国内乳腺癌HER2阳性靶向药物只有拉帕替尼(泰丽沙)和曲妥珠单抗(赫赛汀)两种,2017年均已降价纳入国家医保目录,价格分别下降41%和67%,考虑80%的医保支付,患者月均自付金额仅为1470元和1770元,吡咯替尼上市后定价也可能会参考这两个品种。
赫赛汀因用药需求激增短期内出现断货,据南方药物经济研究所下属米内网统计, 2016年国内乳腺癌用药总体规模已超过320亿元,比2015年增长了11.67%,预测2018年乳腺癌治疗用药市场规模将达400亿元。吡咯替尼未来的加入,有望对赫赛汀市场份额垄断地位造成一定压力。
据了解,全球乳腺癌药物市场中排名前五位品种中,仅赫赛汀和紫杉醇在中国上市,其他四种药物尚未进入中国,包括帕博西尼、帕妥珠单抗等,2017年全球赫赛汀销售额达到75.34亿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