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乙肝患者合并肝源性糖尿病很常见?

  乙型病毒性肝炎(简称乙肝)由乙肝病毒引起,以乏力、食欲减退、恶心、呕吐、厌油、肝大及肝功能异常为主要临床表现。乙肝病毒属于嗜肝病毒,但也可累及全身其他系统,引起相应部位病变,如胰腺炎、糖尿病、甲状腺功能亢进、再生障碍性贫血、乙肝相关性肾炎、关节炎、心肌病等等。
  糖尿病是一组以高血糖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其主要特点是血糖过高、糖尿、多尿、多饮、多食、消瘦、疲乏。糖尿病是最常见的慢性病之一,糖尿病时,由于长期存在的高血糖,可导致各种组织,特别是眼、肾、心脏、血管、神经的慢性损害、功能障碍。
  肝脏是糖代谢的重要场所,慢性肝炎或肝硬化常引起糖代谢的紊乱,导致胰腺中胰岛细胞功能失调,临床上出现尿糖、空腹血糖增高,被称之为“肝源性糖尿病”。乙型肝炎和重型肝炎合并糖尿病并不少见,研究表明,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合并肝源性糖尿病占4%。
  肝脏疾病时,肝对葡萄糖的利用明显降低,肝合成糖原能力下降,即肝糖储备能力下降,糖耐量试验明显减低,乙肝病毒可以由胰腺组织中检出,常合并胰腺炎,致胰岛素的生成明显减少,血胰岛素水平降低等,都是造成糖尿病的原因。
  慢性肝病患者,由于肝细胞长期损伤,使得糖的代谢发生障碍,治疗不及时则发生糖尿病,而此类糖尿病往往没有单纯性糖尿病所谓的“三高一低”,即多食、多饮、多尿和体重减轻,而仅仅表现为高血糖和尿糖阳性,多是在肝病治疗过程中血液检查时发现。
  肝炎病人需高能量来促进肝细胞的再生和修复,而糖尿病病人则要求低糖饮食,因此合理安排肝炎合并糖尿病病人的饮食,是非常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