疼痛是肿瘤患者面临的“麻烦”之一,不仅使患者的活动受到限制,还会影响其睡眠,导致一些负面情绪,会严重降低患者的生活质量。
胃癌疼痛一般分为术后疼痛和因胃癌进展导致的疼痛。胃癌的不同阶段可能会导致不同程度疼痛,例如早期的隐痛,晚期或转移后的持续性疼痛,正如其他手术一样,胃癌术后患者也会面临疼痛问题。无论如何,面对疼痛,患者不能一味“忍”,而是要“治”。
目录
镇痛遵循哪些原则?
胃癌患者对于疼痛,不要强忍着不就诊或者自行用药,止痛一定要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进行规范治疗。世界卫生组织(WHO)提出了癌痛药物治疗的三阶梯用药原则,遵循以下原则:
- 强调按阶梯用药由弱到强、逐渐加量,医生通常不会等患者感觉需要了才用药,而是有规律地按时用药;
- 口服用药,为最佳的途径,如不能口服应考虑直肠或经皮用药,尽可能避免有创的用药途径,以便患者长期服用;
- 按时服药,医生会强调有规律的按时服药,而不是按需(感觉到疼痛时)用药,从而保证疼痛连续缓解;
- 个体化用药,即不受所谓的“极量”限制,而以达到有效镇痛为目的。
对于术后镇痛,要注意的是,术后止痛并非越无痛越好。镇痛药物因药物蓄积等副作用对术后恢复有一定影响,可能会掩盖真实病情,出现术后烦躁、嗜睡、谵妄、呼吸抑制、心率加快等。因此,术后镇痛时医生会合理酌情应用镇痛药物。
常用镇痛药物有哪些?
根据三阶梯用药原则,医生通常会在不同阶梯使用不同的药物。
第一阶梯
对于轻度疼痛,医生一般会给予非阿片类药物(非甾体抗炎药),可能会辅助使用一些止痛药。非甾体类止痛药存在最大有效剂量的问题,即达到一定剂量后即使再加大剂量止痛效果也不会再增加。此阶梯常用的药物包括对乙酰氨基酚(俗称扑热息痛)、阿司匹林、双氯芬酸、对乙酰氨基酚与咖啡因的复方制剂(加合百服宁)、布洛芬、吲哚美辛等。
非甾体抗炎药不存在成瘾性,其可能引起的不良反应如下。
- 胃肠道反应。包括上腹不适或隐痛、恶心、呕吐、饱胀、嗳气、食欲减退等消化不良症状。长期口服非甾体抗炎药的患者中,会发生消化性溃疡,其中有极少数患者会出现严重并发症,如出血或穿孔。
- 肝脏受损。在治疗剂量下,部分患者会出现肝脏轻度受损,表现为血液检查指标(生化检查)异常,可能会出现黄疸、肝炎、肝功能紊乱。
- 神经系统不良反应。患者可能会出现头痛、头晕、耳鸣、耳聋、弱视、嗜睡、失眠、感觉异常、麻木等。还有一些较少见的症状,如多动、兴奋、幻觉、震颤等。
- 泌尿系统不良反应。主要表现为外周水肿, 患者的尿液中可能会出现尿蛋白、管型、红细胞、白细胞等这些正常情况下没有或只有少量的成分,严重时会发生间质性肾炎、急性肾功能不全等。
- 血液系统不良反应。部分药物可引起白细胞减少、再生障碍性贫血、凝血障碍等。
- 过敏。有些患者可出现皮疹、血管神经性水肿、哮喘等过敏反应。
对于上述不良反应,医生一般会采取以下措施预防:合理选用非甾体抗炎药的品种和剂型;个体化用药;进行安全监测;确定患者是否有用药禁忌证。一旦出现不良反应,医生一般会视情况考虑停用相应药物,并给予对症治疗。
第二阶梯
对于中度疼痛,医生通常会给予弱阿片类药物,可能会同时使用一些非甾体抗炎药和止痛药。弱阿片类药物也存在最大有效剂量的问题。这一阶梯常用药物有可待因、布桂嗪、曲马多等。
第三阶梯
对于重度疼痛,医生会给予阿片类药物,可能会同时使用一些非甾体抗炎药和止痛药。强阿片类药物无最大有效剂量,但可产生耐受,需适当增加剂量以克服耐受现象。许多患者认为用吗啡止痛会成瘾,所以拒绝使用,实际上癌痛患者使用吗啡极少成瘾。此阶梯常用药物有吗啡以及吗啡缓释片、控释片,吗啡控释片可以通过直肠给药。
阿片类药物极少成瘾,可能会引起的不良反应如下。
- 便秘在长期使用阿片类药物的患者中最常见,主要由于阿片类药物会抑制中枢神经系统使其对排便“信号”不敏感。
- 恶心呕吐取决于药物给药方式、患病情况等。
- 瘙痒。镇痛药物可诱发组胺释放,从而引起皮肤瘙痒。
- 嗜睡最常见于阿片类药物起始治疗时或剂量大幅度增加时。
- 谵妄是晚期癌症患者常见的表现之一,大部分患者发生谵妄与使用阿片类药物有关。
- 呼吸抑制是阿片类药物最严重的不良反应,但罕见。
护理人员会密切观察患者病情,注意生命体征的变化,积极采取预防措施。用镇痛药时,医生通常会从小剂量用起,规范逐步加大剂量。出现剂量相关的不良反应时,通常会减小剂量。除了针对不良反应进行对症处理外,还可能换用其他阿片类药物或者改变给药途径。
对于难治性的癌痛,医生还可能采取超声介入、神经阻滞等方法予以治疗。罹患胃癌后有些患者不愿与人交往,会导致疼痛的评价及治疗出现偏差。患者与家属应积极诚实地配合医生的治疗,才能达到最好的镇痛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