靶向治疗,对少见不良反应也要“心里有数”

在服用靶向药物治疗肺癌的过程中,除了我们熟知的一些不良反应,还有一些比较严重的不良反应是与个人体质相关的,它们发生的风险很低,但一旦发生,可能后果很严重。这儿为您简要梳理一下,请您用药期间多留意,有不舒服及时与医生沟通。

一、间质性肺炎

以往没有呼吸困难、服药期间却出现;或者以往也有、服药期间更加重;或者出现了原因不明的咳嗽、气急等呼吸道症状,都要警惕这种少见、但严重的不良反应。

一旦出现症状,情况往往已经比较严重。怎么能更早发现呢?在抗肿瘤治疗期间,医生会让您定期复查 CT,但当您出现上述症状,并不需要等到“准确时刻”再行复查,而应及时与医生沟通,提前复查相关检查,以便医生为您做针对性治疗。

一旦确诊为靶向药物引起的间质性肺炎,医生会及时、积极地做处理,通常包括停用“肇事”药物、使用糖皮质激素抗炎、辅助通气、减少液体输入等方法。

二、心脏毒性

治疗肺癌常用的一类靶向药——EGFR-TKI(专业名称叫“表皮生长因子受体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如吉非替尼等,可能会引起心脏毒性,但比较少见。还有一种靶向药物——ALK-TKI(专业名称叫“间变性淋巴瘤激酶抑制剂”),如克唑替尼 (Crizotinib),也会影响心脏功能,导致心动过缓和心电图上 QT 间期延长。而 QT 间期延长的主要危险是会导致一种特殊的心动过速——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患者出现短暂的(几秒到几分钟)乏力、虚弱、甚至昏厥。

正因如此,在开始靶向药物治疗前与期间,医生可能建议您做心电图检查。同时,医生还会监测您血液中的电解质水平(如钠离子、钾离子等)。治疗过程中,如果您出现过原因不明的乏力或晕厥,要及时告知医生,他(她)可能会排查药物对心脏的毒性,甚至请心脏病专家来会诊。

三、乙肝病毒激活

我国是“乙肝大国”,有些肺癌患者同时携带乙肝病毒。在分子靶向治疗中,由于免疫机制受到影响,原本控制得挺“听话”的乙肝病毒可能重新被“激活”,重新肆虐,加重了肝功能的损害,甚至导致肝功能衰竭。

所以,在接受分子靶向治疗前,医生可能为您检查乙肝病毒的相关指标,如果您携带乙肝病毒,应进行病毒定量检测,并在靶向治疗期间持续服用恩替卡伟等抗病毒药物。

四、肾脏损伤

人体正常的肾组织中,也有 EGFR(表皮生长因子受体)、VEGF(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表达,它们参与细胞内正常的信号传导,维持着肾小球、肾小管的正常结构和功能。但有些靶向药物恰恰是针对这些“靶点”的,在杀灭肿瘤的同时,“误伤”了正常的肾组织。

这时候,就可能出现肾损伤的表现,轻者尿中出现蛋白、血液中肾功能指标异常,严重者可能发生肾衰竭。因此,在治疗过程中,医生也会要求定期复查肾功能指标以监测患者情况,如有需要,还会加上尿常规检查,如果尿中出现蛋白,通过这项检查就可以发现。

综上所述,靶向治疗可能产生一些少见、容易被忽视的不良反应,但它们并非无迹可寻,通过一些监测和留意相关症状,是可以及早发现、及时处理的。您需要做的,一是不必过度担心,因为它们发生的概率是比较低的;二是也请不要过度忽略自己的身体状况,尽管这些不良反应较为罕见,但相对也比较严重。因此,一旦发现,请立即就医,配合医生的检查与治疗。

共同审核:广东省人民医院 广东省肺癌研究所 周清主任医师 白晓燕医生 高欣医生